日前,設計國家文物局宣布,存缺出使程啟動“北大紅樓保護維修工程”,陷超限北修工讓具有光榮歷史的用期北大紅樓達到相當7度設防的抗震能力、防火等級三級等標準。大紅動
據悉,樓啟北大紅樓修建于1916年,設計由時任代校長的存缺出使程胡仁源向比利時公司貸款20萬銀元作為建設費用。建成后原計劃作為北大的陷超限北修工學生宿舍,后改作當時的用期校部、圖書館和文學院。大紅動作為五四運動的樓啟策源地,它更在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設計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存缺出使程北大紅樓首次修繕加固;如今,陷超限北修工北大紅樓迎來第二次保護維修。國家文物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再次維修是由于紅樓設計上的缺陷及超出使用期。《北大紅樓保護修繕工程設計方案》顯示,紅樓結構安全存在較大問題。首先,結構形式不合理,橫墻間距過大,遠遠超出規范允許值,木樓板的剛度小,導致墻體的變形協調性差,在不改變結構形式的前提下很難加以補救。其次,紅樓基礎座落于填土地基,鄰近古河道,承載力不足。此外,結構構件殘損,鋼、木構件需進行防腐、防火處理,部分墻體裂縫、風化、腐蝕:“如不進行全面徹底的維修加固,這對位于地震多發區且人流集中涉及公共安全的文物建筑破壞后果將是很嚴重的”。
施工單位負責人劉軍表示,現階段將對紅樓再進行一次細致的檢查,大規模維修將在今年秋天開始。初步估計最多時需要500人同時作業:“這次保護維修工程重點檢查磚瓦是否完整、門窗是否變形、油漆有無脫落,對線路進行更合理的改造更換。”由于磚木結構的紅樓在多次地震考驗中顯示出一定的抗震潛力,所以此次維修不作徹底加固,以保持建筑結構的原真性,其抗震能力將達到相當7度設防水平,并不奢求其如新建房屋般滿足8度設防的抗震要求。此外,通過對木結構和木構件涂刷防火涂料等,北大紅樓的防火等級將從現有四級達到三級,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紅樓建筑目前面臨的最具威脅的危險源。
紅樓管理處處長劉順利則介紹,紅樓建筑面積10700平方米,本次修繕將進行320天,由財政部撥款2800萬元,將在明年“五四”運動90周年前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