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逸竹醫師
拔牙是病人拔牙你我這一生中,都有可能遇到的進行問題,有可能是手術你因疼痛主動走進牙醫診所要求拔掉,也有可能是前應醫師根據專業意見建議你拔掉。然而在拔掉牙齒前,該知應該要對拔牙的項風險前因後果有些基本的了解,進而提供醫師更多關於你自己的病人拔牙更多資訊,降低拔牙術後的進行風險。
為什麼該顆牙齒需要被拔掉?
雖然我們都盡可能地避免走向拔牙這條路,手術但還是前應會遇到需要拔牙的狀況。以下列出幾個常見可能的該知原因:
- 蛀牙範圍太大,以致齒質條件不足以假牙重建:這是項風險最常見的原因,所以定期檢查很重要以及小蛀牙就要盡早處理,病人拔牙蛀牙一旦開始,進行並不會因為你加強口腔清潔就停止進程,手術跟感冒不一樣是不會自己好的,放著不管的話,小則做根管治療(抽神經),大則就是要跟陪你很久的牙齒說拜拜
- 嚴重牙周病,牙齒雖完好但地基被掏空:此時牙齒可能會有程度不一的動搖度,或是以牙齦腫脹發炎流膿來呈現。輕中度的牙周病可以藉由雷射或是一般牙周手術來治療,及早的停止牙周細菌對骨頭造成繼續性的破壞。
- 牙齒裂掉:臨床上常見的原因,無論是車禍斷掉或是不小心咬到硬物,有受過力而受傷的牙齒預後都比較未知。有些是以崩掉一整大塊牙齒來呈現,這時病人對於拔牙的接受度較高,但有時是以有細又深的裂痕來呈現,雖然表面看起來完好無缺,但在放大鏡或顯微鏡下就可以看到,若裂痕延伸往下到一定程度,病人無論做什麼治療都不太能咬,此時還是得走向拔牙這途。
- 牙根尖病變:有些牙齒就算做完根管治療,甚至動用顯微鏡,其牙根最底的尖端還是不斷的發炎,因位置或是病灶過大無法進行根尖手術。
- 因矯正需要騰出空間或是牙齒排列過度壅擠的蓄意性拔牙。
- 智齒蛀牙或是不易清潔的阻生齒拔牙。
- 多生牙。
因病人有疑慮不勉強拔,但若不拔牙會造成什麼影響?
許多病人就算知情了解需要拔牙的原因,但還是不想拔掉,無論是因自身或他人經驗而害怕拔牙,或是覺得不痛放著不管也沒關係的心態。但會需要承擔不拔牙的風險如下:
- 口腔異味:若是爛掉的牙根不處理留在口腔內,會因為易卡食物造成口臭有異味,這是用再多漱口水或牙膏都無效的。
- 造成其他牙齒的破壞:放任一個細菌具集體在口腔內,且又相對不易清潔,蛀牙或牙周細菌就會慢慢地延伸傳染到其附近相鄰的牙齒。
- 牙肉發炎腫脹疼痛:每一次的發炎都會造成骨頭流失,短時間可能沒有感覺,但長期下來對日後重建會越來越不利。
- 蜂窩性組織炎:若是本身免疫力下降,有可能造成發炎無法停止,甚至需要住院排膿施打抗生素,若是腫脹到壓迫呼吸道是會影響生命安全的。

拔牙對身體有可能造成的風險?
其實對口腔外科醫師來說,每個月拔的牙應該是以百位數來計,其併發癥佔少數。但在病人進行拔牙手術前,仍需要知道有哪些可能的風險:
- 造成鄰近牙齒假牙鬆脫或是填補物崩落:因為拔牙是會需要極大的力量,牙醫師雖會避免將力傳到隔壁牙齒,但有時力的傳導還是無可避免的,通常會發生在鄰牙是燒瓷假牙,或是填補範圍本身就較大的牙齒。
- 部分齒槽骨剝落:在拔牙時,若是剛好有部分骨頭較薄或較軟,可能會因為力的傳導而剝落。若是年紀較大的人因骨頭脆化且薄,有可能造成顎骨骨折。
- 軟組織的傷害:拔牙時器械因施力而滑脫時,有能會造成黏膜臉頰嘴唇舌頭的挫傷
- 口鼻竇相通:較常發生在感染嚴重的牙肉內殘根或是上顎第一二大臼齒,因為其牙根底下的骨頭本身薄﹐或是因感染骨頭變少,拔完後通常的癥狀是上臉頰有鈍痛感幾周,覺得單側易流鼻水,嘴巴有空氣泡泡的感覺,有些人會干擾睡眠,但大部分的人(95.5%)只要做好傷口護理,都能自行痊癒
- 神經損傷:通常發生在拔智齒或是深度牙齒移除,埋得越深的牙齒,有越大的機會造成程度不一的神經壓迫或拉傷,大部分都是感覺神經,會有麻木感或是味覺異常。
- 流血不止:若是本身有在吃抗凝血的藥物(Warfarin、Heparin、Aspirin等),要與牙科醫師以及家庭科醫師討論後再做藥物的調整,不能自行停藥!另外還有許多原因,像是被拔的牙齒發炎嚴重或是傷口較大等。稍微滲血是正常的,咬了兩次一小時的紗布若還是無法止血請盡早與診所聯絡。所以若擔心自身身體狀況又易緊張的話,拔牙盡量選早些時段。
- 疼痛、腫脹、瘀青:是正常的生理反應,尤其是拔智齒(前兩天冰敷之後開始熱敷)
- 感染或是癒合不良或是乾性齒槽炎:通常會發生在免疫力低下的病人,像是有糖尿病高血壓或是HIV病患、做過腎臟移植有癌癥的病人。另外也有可能發生在抽菸的病人身上(盡量術後72小時避免抽菸)
- 感染心內膜炎:通常較易發生在部分特定心臟疾病的患者身上,此時會給予術前的抗生素來降低感染心內膜炎的風險。
上述說了那麼多風險,但不能因噎廢食。降低風險的方法,就是誠實且詳盡告知正在服用的藥物,以及本身有無相關疾病。遵照術後需知,不擅自停藥,對傷口有疑慮盡早與醫師聯絡。
牙醫和牙科診所,怎麼謹慎確認牙位?
雖沒有明顯的三對五讀,但所有確認流程還是要走一遍,減少不必要的醫療糾紛。另外還是建議牙科醫師需有所謂time out的時間(施行手術前的暫停機制)
- 醫師確認病人姓名
- 醫師確認病人要拔的牙位
- 醫師確認參考資料(X-ray和病歷)為該患者的
- 醫師確認病人正在服用藥物以及是否有系統性疾病或懷孕可能
- 拿鏡子跟病人確認並指出要拔的牙齒
- 知情了解拔牙原因及風險後,給予病人簽拔牙同意書
- 醫師拿起拔牙器械後再三確認牙位再施力,尤其有時拔智齒,病人張口度偏小時,可以數一下牙齒顆數(由前牙開始數降低拔錯牙位的風險)
拔牙後若不重建,放著不管有什麼影響?
旁邊牙齒本身會往缺牙的方向傾倒,上面的對咬牙齒也會往缺牙方向擠,這樣一來一往會造成齒列不正,進而影響咬合功能。自然而然地就會想用另外一邊(非缺牙區)吃東西,長期下來,有一邊的咀嚼肌會就發達肥大。所以缺牙會造成臉不對稱不是在恐嚇,是真的有可能會發生的。牙齒部分也容易因傾倒不易清潔造成問題接踵而至,像是蛀牙或牙周病等。
缺牙後的重建有多種,像是固定假牙(牙橋)、活動假牙或植牙等每個治療都有其利弊,但若病人還沒考慮好,可以先做空間維持器降低牙齒移位的風險。可是日後的重建還是必要的,缺牙還會影響進食,且若之後有想考慮植牙,拔牙區缺損太久,骨頭因用進廢退論,會不停地萎縮,影響日後植牙成功率。
本文經品悅牙齒大小事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牙齒大小事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