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高臺舞獅,余年是傳承很受大眾喜歡的娛樂活動,具有雜技藝術的臺舞特征。高臺是余年以8至12張大方桌一層層疊壘而成,最上面的傳承桌子四條腿朝天,一個舞獅班子,臺舞少則四五人,余年多則十五人。傳承通常一起登臺扮演的臺舞是4人。兩個人扮獅子,余年把獅頭獅皮被蓋在全身,傳承只露兩腳;別的臺舞2人別離裝扮成孫猴和笑臉和尚。有時還有一起進場的余年小獅子。"孫猴"和"笑臉和尚"揮舞手帕逗弄大獅子逐層攀上高臺,傳承直至頂端。臺舞上攀的動作非常驚險,有正上、倒上、翻上,"小猴"與"和尚"、"小獅"與"小獅"一正一倒向上;大獅子有直上、穿上、穿繞桌子螺旋上,到最高處還要四腳踩桌腿扮演,不帶任何穩妥繩子。
所扮演的竅門,都有生動形象的名字,如"燕子翻飛"、"蛤蟆抱崽"、"鰲魚吃水"、"雛鷹展翅"、"鯉魚曬肚"、"蜘蛛吊線"、"仙猴摘桃"、"滾龍抱柱"、"沖天倒豎"、"靠背翻"、"踩高樁"、"疊羅漢"、"旋風車"等。一個舞獅班有時可接連扮演四、五個小時。有些動作使人屏氣,怦然心動,有些動作又因滑稽可笑而使觀眾啞然失笑。
據有關教授考證,三國時期即有高臺舞獅,到南北朝時昌盛。但到今日,在其他當地、其他民族中現已很少見,除了在仡佬族、布依族中有少數撒播外,基本上現已失傳。而仡佬族的高臺舞獅,高臺最高可用十二張桌子,高度達十余米,當居首位。道真仡佬族的高臺舞獅既有北獅的雄野,也有南獅的靈活。南獅也有高臺舞獅,但通常兩張桌子左右,十余張則沒有。所以,道真仡佬族的高臺舞獅融入了仡佬族員無畏無懼的魂靈。透過舞獅在高臺上跳動的背影,咱們能夠看到一個陳舊而充溢磨難的巨大民族,在剛強地奮斗,在生射中騰飛!
本文分享自佛山傳承醒獅文化推廣——佛山舞獅道具出售,如有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