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4、科技科技5月全球步入疫情解封階段,股撐國數全球股市快速V型反轉,起近期股S&P500漲回疫情前水準,市各時代NASDAQ更創下歷史新高,據透臺股也在7月重回1萬2000點之上,露後並持續上漲。疫情
但部分經濟體表現相對弱勢,消費需求歐洲各股市尚未有任何國家回升至疫情前水準,科技科技其中西班牙股市回覆率不及疫情跌幅的股撐國數一半,巴西及俄羅斯等新興市場大國YTD(一年以來的起近期股報酬率)皆仍有-10%以上。關鍵就在科技類股,市各時代佔各國家股指的據透比重。
M平方以下帶你深入分析:科技類股引領市場快速復甦的露後關鍵數據。
科技股為股市支撐重點
從主要市場YTD(一年以來的疫情報酬率)漲跌來看,成熟市場中僅美股YTD表現翻正來到4.01%。新興市場中,臺、韓股YTD漲幅更勝美股,分別來到7.48%及9.86%。
上述三個主要股市的科技產業,佔指數的權重皆偏高:美國S&P 500及南韓KOSPI指數科技佔比,皆來到30%以上,臺灣加權指數更有超過50%皆為科技股組成。而這三指數也為疫情後反彈幅度最大、YTD表現最好的三大市場,由此可看到科技股為本波股市的重點支撐。

從各產業類股表現,更可以直接看出科技股優於其他類股的幅度,且此現象更不僅出現在疫情之後。將時間軸拉至2019年,S&P500 11大產業類股中,可以明顯看到S&P科技類股,至今已上漲50%以上,大幅領先其餘類股。
臺股產業類股也出現同樣的狀況,電子類股指數同樣也達到接近50%的漲幅,領先金融及傳產表現。
各國數據透露科技消費需求
藉由股市的漲跌中,可以梳理出科技趨勢對股價的推升力道強勁。然站在M平方的角度,我們必須要探究這樣的行情背後,是否有基本面的支撐?
觀察最新Q2財報,S&P500中81.3%以上的公司財報優於預期,來到2013年以來最多。本次財報58家科技公司中,也僅1家低於預期,優於預期家數占比來到90%以上。自2016年以來,科技產業的財報在S&P500普遍優於其他產業。

我們同時也由三大消費市場:美國、歐洲、日本的消費數據,來探究全球對科技的需求,是否能支持這樣的獲利水平。
從電子商務看本波科技產業趨勢
從產業面角度觀察,電子商務帶起的供應鏈從上、中、下游,都反應本次科技需求的趨勢:
- 資訊系統建置、串接:支援電子商務核心業務,以Amazon Web Servive(AWS)最廣為人知,也帶動AI大數據、雲端運算等產業興起。
- 網路平臺包括店點開設:如同亞馬遜、eBay、阿里巴巴集團、抓哇集團(SEA Group)。
- 互聯網媒體:YouTube、Facebook以及提供影音串流的Netflix及Disney+,在本次疫情皆大幅受惠。
- 平臺硬體設備:筆電、手機等設備更反映在Apple、Samsung等大品牌,以及相關產業鍊從IC設計、製造、封測至組裝甚至電信商皆受到提振。
- ETF表現:網路公司(FDN)、雲端運算(SKYY)、半導體(SOXX)及機器人與自動化(ROBO)等相關ETF表現,皆大幅超越其餘次產業,並幾乎皆回到疫情前水準創下新高。
美國電子商務逆勢大幅成長
本次疫情一度造成美國零售銷售年增率大幅衰退接近20%。從細項中可以看到,電子商務的銷售數據不僅在本次疫情中未落入負成長,甚至逆向大幅增長,截至7月數據仍有24.37%的正成長。反應疫情期間,work from home、線上社群軟體、影音串流等趨勢帶起的需求。
而此趨勢也不僅止於疫情期間,將時間拉到2020前,電子商務細項在2016年後幾乎皆維持在雙位數的成長,支撐如FAANG這樣的科技股獲利,在2016年後優於預期的表現。

歐元區網路購物年增率雙位數成長
歐洲也出現相同的現象,疫情期間歐元區零售銷售亦出現年增-19.4%的衰退。細項中除了食物、飲品、菸草等消費必需品沒有出現衰退外,郵購、網路購物也出現雙位數的年增率。截至6月仍有23.70%的成長。
觀察疫情前的數據,歐元區郵購、網路購物在2012年後年增未曾落入出現負成長。

日本無店零售成長,是零售回穩的主要動力
日本雖然沒有如同歐美明顯的趨勢,本次最大衰退幅度也小於歐美,但依舊能佐證目前產業趨勢的發展。
其中無店鋪零售,今年以來僅在4月時小幅衰退5.7%,對比於紡織品、汽車相關、燃料及機械等產業,皆達到25%以上的衰退,截至6月,無店鋪零售成長8.10%,為拉升日本零售銷售回穩的主要動力之一。

綜合上述,美國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其內需消費市場規模達到約12兆美元,高出第二名中國整整兩倍,可以總結美國的消費趨勢,近乎可以代表全球的走向。
而歐洲國家若綜合來看,德英法義西加總規模也接近6兆美元,此兩大市場的消費數據皆透露著相同的訊息。
電子、資通出口支撐臺灣出口表現
作為貿易出口國的臺灣,亦反映了這樣的需求趨勢,年初以來,電子零組件及資通信產品出口年增未曾衰退,甚至幾乎皆維持在雙位數以上的成長。反映全球對於疫情帶起的遠距需求大幅增加,積體電路、資通及視聽產品皆需求強勁。
截至7月,電子零組件保持在15.51%,資通信產品則在上揚至18.53%的年增,為臺灣出口唯二正成長之細項,與其他產業大幅拉開差距。

而電子零組件及資通信產品,兩者佔臺灣皆口比重接近60%,在疫情帶起遠距及網購對科技軟硬體需求,更加支撐臺灣出口表現優於全球。
尤其在4、5月的出口數據可看出,全球出口在貿易量大減之下,近乎皆達到二至三成以上的衰退。唯獨臺灣出口表現,穩定維持在5%以內的下滑幅度,更無庸置疑地確立了此時的產業趨勢。

多數調查性報告顯示:科技趨勢在疫情後延續
本次疫情不僅於期間帶起爆發性的科技需求,多份報告也顯示此趨勢在疫情後將會出現延續。參考麥肯錫在今年7月的調查報告,疫情需求使得各產業的數位通路,平均新增兩到三成的用戶,而其中首次用戶平均86%對數位通路感到滿意,並有75%用戶願意持續使用。
另外在疫情後在不同消費平臺上的時間使用變動,網路零售為淨增加最多的平臺,顯示消費者願意接受新型態的消費習慣;而相對於實體店面,多數新消費者也傾向使用線上平臺進行消費。
此外,麥肯錫的調查結果也顯示這樣的現象不只存在於B2C,在B2B之間也發現同樣的現象,有66%的法人認為疫情過後數位銷售通路的重要性,大過於傳統銷售通路,相較於疫情前法人的看法為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