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地時間2月9日,獎揭2021年度沃爾夫獎(Wolf Prize)揭曉。曉位新聞來自以色列、華人獲獎意大利和美國的科學科學6位科學家獲得醫學、物理、年沃化學領域3項大獎。獎揭 始創于1976年的曉位新聞沃爾夫獎是國際最高學術大獎之一,每個獎項獎金為10萬美元。華人獲獎據統計,科學科學約1/3的年沃沃爾夫獎得主最后都獲得了諾貝爾獎,因此沃爾夫獎又被稱為“諾獎風向標”。獎揭 迄今為止,曉位新聞全球共有345名科學家和藝術家獲得這一榮譽,華人獲獎其中包括吳健雄、科學科學陳省身、袁隆平、錢永健、丘成桐等7位華人科學家。 2021年度沃爾夫獎得主及獲獎理由 化學獎 來自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Leslie Leiserowitz和Meir Lahav獲2021沃爾夫化學獎,他們合作建立了三維分子結構對有機晶體結構的基本相互影響。 Lahav和Leiserowitz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進行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實驗,第一次證明了分子的絕對構型可以從其晶體形態中得到。他們還開創了有機晶體立體化學,直接將單個分子的立體化學與宏觀晶體的形狀聯系起來,并且建立了分子結構、晶體形態、晶體生長動力學和分子手性之間的聯系。他們的發現為目前關于有機分子選擇性自組裝的知識奠定了基礎。 物理學獎 2021年度沃爾夫物理學獎授予意大利羅馬第一大學理論物理學教授Giorgio Parisi,以表彰其在無序系統、粒子物理和統計物理方面的突破性發現。 Parisi的研究集中在量子場論、統計力學和復雜系統方面。他是近幾十年來最有創造力和影響力的理論物理學家之一。他的工作對物理科學的不同分支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包括粒子物理、臨界現象、無序系統以及優化理論和數學物理。例如,1977年,Parisi等人發現了可精確描述夸克和膠子在質子和原子核內部分布的演化方程,為在大型強子對撞機(LHC)上進行的實驗做了準備和分析。 醫學獎 2021年沃爾夫醫學獎被授予美國耶魯大學分子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學斯特林講席教授、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Joan Steitz,羅切斯特大學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教授Lynne Maquat,以及冷泉港實驗室的Adrian Krainer,以表彰他們在RNA生物學方面的重大發現。 他們在RNA調控機制方面的突破性發現表明,RNA不是DNA和蛋白質之間的被動模板,而是在調控基因表達和使基因表達多樣化方面起主導作用。 3人獲獎的具體原因分別是:Steitz在RNA處理及其功能方面獲得突破性發現;Maquat發現了一種破壞細胞中突變mRNA的機制——“無意義介導的mRNA衰減”;Krainer在RNA剪接方面的基礎力學方面獲得重要發現,并產生了世界上第一個脊髓性肌肉萎縮癥(SMA)療法。 曾獲沃爾夫獎的7位華人科學家 
吳健雄,1978年首屆沃爾夫物理學獎獲得者,以表彰她在探索弱相互作用上所作的貢獻。 
陳省身,獲1983年沃爾夫數學獎,以表彰他在整體微分幾何方面的杰出工作。 
袁隆平,獲2004年沃爾夫農業獎,以表彰他在雜交水稻的創新發展和這一重要主食雜種優勢的遺傳基礎方面的發現。 
錢永健,獲2004年沃爾夫醫學獎,以表彰他在設計和生物應用新型熒光和光可溶分子來分析和干擾細胞信號轉導方面的開創性貢獻。 
丘成桐,獲2010年沃爾夫數學獎,獲獎原因是他在幾何分析方面的工作對幾何學和物理學的許多領域產生了深刻和戲劇性的影響。 
鄧青云,獲2011年沃爾夫化學獎,獲獎原因是開創了有機材料的研究領域。 
翁啟惠(來自中國臺灣“中央研究院”),獲2014年沃爾夫化學獎,獲獎原因是率先開發了可編程的化學和酶合成方法。 沃爾夫獎——諾獎風向標 沃爾夫獎,1978年由以色列沃爾夫基金會設立,每年頒發給來自世界各地為人類利益和人民之間友好關系作出貢獻的杰出科學家和藝術家。 該獎項的科學類別包括醫學、農業、數學、化學和物理學。藝術類別包括繪畫、雕塑、音樂和建筑。 沃爾夫獎一直有“諾獎風向標”之稱,約1/3的沃爾夫獎得主最后都獲得了諾貝爾獎。以2020年諾獎為例,化學獎兩位獲得者——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Jennifer Doudna和德國馬普學會病原體科學研究所的Emmanuelle Charpentier,都是2020年度沃爾夫醫學獎的獲得者。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之一、英國科學家Roger Penrose曾與史蒂芬·霍金共同獲得1988年度沃爾夫獎物理學獎,理由是“他們對廣義相對論的輝煌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于傳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系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