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3日,世界正值世界讀書日,讀書復旦大學圖書館醫科館“福慶講堂”迎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日陳對話。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陳引馳教授與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主任張文宏教授以“莊子哲學與現代醫學的引馳對話”為主題,展開了一場關于生命意義、張文職業追求與心靈安放的宏共話生慧心深度探討?;顒蝇F場座無虛席,命智讀者觀眾共同見證了文學與醫學的靈安跨界共振,感受了經典智慧在現代社會的世界鮮活生命力。
軸心時代的讀書智慧:莊子哲學的現代啟示
陳引馳教授闡釋了莊子哲學中“無用之大用”的深刻內涵,張文宏教授也指出,日陳莊子的引馳思想并非消極避世,而是張文通過“庖丁解?!薄耙肺灿谕俊钡仍⒀?,傳遞了一種順應自然的宏共話生慧心生活態度。
人生的命智價值不在于外在成就的堆砌,而在于內心的自由與平衡。張文宏教授強調,尤其在當今快節奏的社會中,莊子的“心流”狀態——即全身心投入工作并與之融為一體的境界,對緩解焦慮具有重要啟示。張文宏教授從醫學實踐的角度繼續闡釋:現代醫學雖以科技為核心,但醫生對生命的敬畏與莊子“天人合一”的理念不謀而合。
無論是面對疑難病例還是科研壓力,莊子的“游刃有余”提醒我們,真正的專業能力源于熱愛與專注,而非機械地追逐KPI。
醫者仁心與哲學慰藉:如何安放現代人的焦慮
對話中,張文宏教授以自身經歷為例,坦言現代人普遍面臨的“飲冰”狀態——忙碌與焦慮交織的生存困境。他幽默地比喻:莊子若活在今天,可能連崗位津貼都拿不到,但他教會我們在“卷”與“躺”之間找到平衡。他認為,莊子的智慧在于提供了一種“韌性生存”的哲學:接受現實壓力,但不被其定義,而是通過專注事業本身獲得內在滿足。
陳引馳教授進一步補充,莊子人生觀的四個層次:世俗成功、堅守自我、御風而行、順天地之變,為年輕人提供了成長路徑參考。不必急于求成,先做好力所能及的事,再逐步提升自我與環境的和諧度。陳引馳教授鼓勵大家在功利社會中保持精神獨立性,達到“身忙心閑”的境界。
科技與倫理的邊界:從庖丁解牛到人工智能
當話題轉向現代科技與生命倫理時,兩位講者展開了精彩交鋒。張文宏教授提出,現代醫學延長了人類壽命,但也帶來了諸如“過度醫療”的倫理難題。莊子主張順應自然,而今天我們可以用機器維持生命,這是進步還是背離?他呼吁醫學應回歸讓人有尊嚴地生活的本質。
陳引馳教授則從哲學視角反思科技發展:所謂“自然”是一種狀態,“自”為自己,“然”表肯定。不妨從莊子身心的視角理解生命,警惕技術對人性本質的異化。
兩位教授一致認為,科技與人文必須對話,才能在創新中守住倫理底線。
寄語青年:在不確定中尋找確定性
活動的互動環節,面對學生關于“職業選擇與挫折”的提問,兩位教授根據自身經歷給出回答。張文宏教授分享醫生職業的三階段論:做好-醫生、做-好醫生、做研究型臨床醫生,強調無論何種職業,熱愛比頭銜更重要。
陳引馳教授則以莊子“乘天地之正”的境界鼓勵年輕人:興趣導向方能長遠而行,高考志愿或職業選擇只是人生一站,真正的逍遙是順應萬物之變,乘天地之正,御風而行,堅守內心,不失自我。
這場持續兩小時的對話,既是古典智慧的當代回響,也是跨學科思想的深度融合。陳引馳教授與張文宏教授以幽默與深邃并存的風格,讓觀眾看到:莊子的“無為”并非消極,而是對生命本質的深刻洞察;現代醫學的“有為”亦需哲學指引,方能真正服務于人。
閱讀經典不只為了稽古,更是為了在紛繁世界中找到心靈的錨點,才能做到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活動在熱烈的掌聲中落幕,但莊子與醫學的對話,將繼續啟發每一位參與者思考如何“以有涯隨無涯”,在有限的生命中創造無限的價值。
制圖:實習編輯:黃柳瑩責任編輯:邊欣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