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電行業再度迎來一枚重量級“玩家”。殺入
日前,市值加拿大鋰鹽商Neo Lithium公告,億巨業紫金礦業已同意以每股6.50加元(約合人民幣33.61元)收購Neo Lithium所有已發行股份,頭鋰總對價約9.6億加元(約合人民幣49.6億元)。電行此次交易價格較Neo Lithium20日均價溢價約36%。殺入
據了解,市值Neo Lithium目前控制著位于阿根廷Catamarca的億巨業3Q鋰鹽湖項目,該項目是頭鋰世界上同類項目中規模最大、品位最高的電行項目之一。
根據2019年初步可行性研究(PFS),Neo Lithium 3Q鋰鹽湖項目的探明儲量和概算儲量估計為130萬噸LCE(碳酸鋰當量)。而在今年3月份,Neo Lithium宣布,其已經在離該項目最近的人口中心Fiambalá的試驗工廠生產電池級碳酸鋰。
據悉,紫金礦業承諾保留Neo Lithium的本地運營子公司LIEX的現有管理層和團隊。Neo Lithium股東會議將于今年12月舉行,整個交易預計將于2022年上半年完成。
巨頭入局
資料顯示,紫金礦業,全稱為“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有著國內有色行業“一哥”之稱,目前是國內最大的銅金礦生產商,曾先后在港股與A股上市,擁有鉛鋅、銀、鐵礦等資源,不過尚未有鋰礦資源。
實際上,早在今年8月初,紫金礦業董事長陳景河就曾在公共場合表示,將在國內外尋求開發鋰礦機會,未來計劃收購一些項目與礦山資產,并打通從鋰上游資源到材料的全產業鏈。
而此次收購Neo Lithium,意味著紫金礦業正式進軍鋰電材料領域。
業績方面,財報顯示,紫金礦業2020年實現營業收入1715億元、利潤總額108億元、歸母凈利潤65億元;2021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099億元、利潤總額115億元、歸母凈利潤66億元,資產總額達1987億元。
二級市場上,截至10月8日收盤,紫金礦業報10.26元/股,上漲0.17元/股或1.68%,總市值2701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9月,寧德時代對Neo Lithium投資858萬加元,持股8%,成為該公司的第三大股東。
從全球宏觀環境來看,新能源早已是大勢所趨。美國、中國、歐洲今年均提出長周期碳中和目標,同時進一步給出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指引,意味著電動化既是全球共同努力的方向,更是全球各國發展的新賽道。
俗話說,資源為王,要想在電動化的賽道中搶占先機,對資源的掌控是關鍵所在。而電動汽車電池的核心正是鋰資源,因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誰掌握了鋰資源供應鏈,誰就將掌控動力電池的未來。
在此背景下,今年以來,已經有不少的上市公司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進軍新能源材料領域,從而實現公司的轉型升級。
磷化工企業方面,包括萬華化學、川恒股份、川發龍蟒、龍蟠科技、川金諾、新洋豐、司爾特等企業均已宣布跨界投建磷酸鐵、磷酸鐵鋰材料項目。
鈦白粉企業方面,龍佰集團、中核鈦白、安納達等企業也均已宣布跨界投建磷酸鐵、磷酸鐵鋰材料項目。
搶礦大戰
除了各行業企業跨界進軍鋰電材料領域,鋰電巨頭們的“搶礦大戰”也甚是焦灼。
國慶前夕,寧德時代擊敗贛鋒鋰業,將加拿大Millennial LithiumCorp收入囊中,進一步突顯了鋰資源爭奪的“刀光劍影”。
同時,在贏得競購戰的前一天,寧德時代參股公司天華時代將注資2.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5.52億元)取得Manono鋰礦項目24%股權。
鋰電池端的擴產計劃與原材料的緊張供應和價格上漲,共同加劇了鋰電企業掌控上游資源的迫切心態。
據了解,今年以來,包括寧德時代、比亞迪、中航鋰電等多家動力電池企業,都宣布了新的擴產計劃,目前規劃的新增產能已超過1000GWh。
此外,全球在產鋰礦資源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亞和南美洲,2020年以來,受疫情等多方面因素影響,鋰礦企業的生產和擴產計劃受到一定抑制,全球鋰礦資源相對緊張,這也限制了碳酸鋰、氫氧化鋰的產能發揮。
總結
受資源、技術的限制,鋰的擴產增速比較慢。而由于過去兩年鋰價低迷,資源端資本開支稀少,2021年-2022年資源端投產項目緊缺。在新能源汽車需求爆發的背景下,鋰資源供需矛盾尖銳。
有矛盾就有新的機會,但就當前鋰礦行業整體形勢來看,南美“鋰三角”、西澳礦山被美國雅寶和國內天齊鋰業、贛鋒鋰業占據;國內青海鹽湖、川西鋰礦又云集了大量的地方國企、央企和上市公司,整體利益格局相對固定。
由此可知,紫金礦業之流的鋰電進軍之路面臨著諸多挑戰。反過來看,鋰電行業原有的企業大幅擴產原材料,新的入局者也不斷增多,會否形成資源過剩的局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