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發布的吳迎汽車行業企業半年銷量顯示,韓系車增幅繼續收縮,秋自尤其是主品東風悅達起亞更成為同比負增長的三個企業之一。韓系車從去年起市場壓力一直在加大。牌啥去年,時超兩個合資企業北京現代、越韓東風悅達起亞都沒有完成年初設定的系車銷量目標。
與此同時,吳迎自主品牌乘用車依然保持了同比兩位數的秋自增長。中韓汽車在市場上的主品確存在著此消彼長的跡象。這讓人有了一個想法:自主品牌啥時超越韓系車?
超越韓系車的牌啥說法已經不是今天被提及了。主要還是時超韓系車發展時間不長,品牌力相對于德、越韓美、系車日系車要弱。吳迎兩年前曾有調查報告稱,中韓汽車差距在5-10年。但有意思的是,最新的調研顯示,這個差距明顯在縮小,因此人們對自主品牌有了更高的期盼也在情理之中。它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當前市場的真實。
但我更想說的是差距。如果自主品牌因為進步快而看不到自身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最后幾公里的差距可能會成為永遠到達不了的終點。上周我曾寫文章說自主品牌需要定力才能更好更快發展,其中,就包括了清醒認識自我、虛心學習別人的能力。在回答何時超越韓系車這個問題時,這個提醒不得不說。
首先,必須要澄清當前韓系車已經不行了的說法。我一直在說中國汽車市場競爭格局與國際有高度的相似,世界是什么樣中國基本上一個樣。格局是汽車企業綜合實力的完整體現。一個企業的強弱還要看其自我修復的能力。2015年,現代起亞集團全球銷量位居第五位,排在福特前。就說在中國,北京現代年銷量過百萬輛的業績也是目前自主品牌企業所不能比的。這個事實本身就說明了自主品牌差距。也說明了韓系車在中國存在的問題更多的是現代起亞集團自身的問題。
記得一位自主品牌車企的老總曾經說過,現在遠不是自主品牌說成功的時候。只有當一個產品經歷了一代生命周期之后,從研發、制造、銷售、用戶體驗、售后服務整個產業鏈都得到了驗證才基本可以判斷一個企業的競爭實力。在中國市場,有兩組數據很能說明問題。從J.D.power 過去幾年的IQS(新車質量研究)、VDS(車輛可靠性研究)得分排行可以看出,IQS,北京現代除了2014年排在第二位外,2013、2015年均居第一;VDS,北京現代連續兩年蟬聯第一。東風悅達起亞IQS連續三年穩居第四,VDS去年第三,前年第四。在德、美、日、法系車中,韓系車在反映新車質量、車輛可靠性、穩定性方面的表現十分搶眼。IQS反應的是消費者在購車2-6個月遇到的問題數,J.D.power 研究顯示,自主品牌在該項指標上進步不小。也讓國人看到了自主品牌可以迎頭趕上的希望。但是VDS指標,購車37-48個月內的車主在近6個月用車問題的調研,目前自主品牌還沒有達到一定的量級來準確反應車輛可靠性。這多少也讓自主品牌少了一份底氣。
另外從技術儲備看,韓系車在渦輪增壓、自然吸氣、混動技術、純電技術,以及7速雙離合等方面相對完整。相對于韓系車,全球運營體系和品牌影響力,自主品牌在這些方面都存在著短板。這可能都是自主品牌汽車下一步要著力提高的事。
自主品牌超越韓系車絕不是在一個時間段內銷量上的超越,也不僅是在中國市場上的超越。特別是,當我們將韓系車作為超越的對手時,一定要知道韓系車也不會坐等著被超越。因此,說啥時超越其實還是個變數。也許比想象的還要快,也許更慢,也許永遠都實現不了超越。從這個意思上,自主品牌還需要的是全方位的努力。
標簽:自主 吳迎秋 韓系 品牌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