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郎,黔西南歷史上的桑郎事“東大門”,現如今已是脫胎換骨、煥然一新!桑郎,就是條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望謨翻天覆地變化最好的例證!
四十年前,在貴州省黔西南州望謨縣桑郎鎮,人們管路叫“馬路”。說“走馬路”,在當時意味著走的桑郎事是很寬很平的路。而說“壓馬路”則是條路很浪漫的事了——和心儀的女孩一起走在馬路上,這在當時的朋友圈和親友圈,絕對是轟動新聞!
桑郎多山,這個望謨縣的小鄉鎮就建在山間的一塊小壩子里,往任何方向走,一問路,老鄉隨隨便便一句“哦!不遠,翻一個山,下坡就到了!”但是,真正走起來,才知道這一翻一下有多么艱苦。山便成了桑郎一大特色,房后是桑郎事山、門前是條路山,四周都是林立的山峰,在山的懷抱里,那路也便成了名副其實的馬路,人走都困難。
四十年前,桑郎南碑、桑郎事白桑的條路孩子們每天早上都要在那高高低低歪歪扭扭坑坑洼洼的小路上走上半把個小時才能走到學校,而打搞、述里、桑郎事木夜、條路卡加的桑郎事孩子甚至要走五六個小時。假若是條路遇到下雨天,那又濕又滑的小路,常常摔得滿身是泥。
那上學的桑郎事路上,有當時小伙伴、現在的條路中年人們童年的快樂和不少痛苦的回憶。
特別是桑郎事很多的路段幾乎就是經四十多度的陡坡上上下下,每走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力氣。每年的上學放假,那崇山峻嶺間上上下下的小身影,是渴望用知識改變命運,走出大山的一代又一代桑郎人!每年收獲季節,那一背背的玉米、稻谷、土豆等,以及建房子買的一塊磚瓦和每一包水泥,鄉親們都是從那一條條小路上往家運送的。
四十年前的記憶里,桑郎的路是泥濘,是坎坷,是塵土飛揚,“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我和爸爸媽媽,每天和道班叔叔阿姨們早出晚歸,維修唯一的一條通往外界的公路。三分錢一個立方米——那鋪路的砂石,是道班工人們一錘一錘敲打出來的……
無數桑郎子弟,踏著這山路,走出家園,走向社會。路上,留下無數母親送孩子上學時的惦念,送孩子外出工作時的叮囑……
之后“馬路”變成砂石路,車軋過的所謂的“路”是一條條白印兒,車行顛簸、人行硌腳。一個商人2000年初來到桑郎,丟下一句話就走“桑郎,好地方!但是,等路修好了,我再來”!
路的落后制約桑郎的發展,阻礙了前進步伐,路的變遷成了祖祖輩輩桑郎人的夢想。
當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入山鄉,2015年興義到望謨的高速路率先通車,路望謨人流行一句話“走,上高速!”現在,望謨到桑郎到羅甸的高速路馬上通車,最近遇到的每一個桑郎人開始流行“國慶,來桑郎玩噢!半個小時就到。”如今桑郎,這光潔的柏油路、水泥路面上,霞光里,春風中,開滿溫馨的笑靨。鄉親們終于美夢成真,泥濘、落后的鄉間小道已被寫進歷史,替代它的是快速便捷的通衢大道。
再見,難爬的馬嶺崗!再見,難走的孔明山!再見,高聳入云的蠻王城……凝聚桑郎和望謨33萬少數民族群眾的夢想,體現在今天的羅望高速、城鎮道路、通鄉油路、通村組水泥路寬闊的道路上,這的確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桑郎,黔西南歷史上的“東大門”,現如今已是脫胎換骨、煥然一新!桑郎,就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望謨翻天覆地變化最好的例證!
經歷時代巨浪的蕩滌,“蠻王故里、布依古鎮”以嶄新的姿態迸發出另一片生機,“七星浪哨”還在歌聲中和故事中詠唱,織女繡娘手中的針線更歡快地飛舞……一個更加美麗、錦繡、多彩的新家園,正沿著嶄新的道路,闊步邁向新的歷史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