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國慶長假結束,大中2017北京國際設計周也正式落幕。變臉半個月以來,北京由來自20多個國家的國際萬余名設計師及設計機構參與的千余項設計活動,在京津冀三地舉行,設計約800萬人次參與了這項北京文化(000802,股吧)“大事件”,周長更有國內外5000多萬人次通過網絡展覽、大中在線直播等形式關注設計周,變臉帶動文化旅游和各類設計消費超過30億元,北京活動規模比肩世界規模最大的國際設計盛會。在這些數字背后,這個經歷九年八屆的品牌活動,不僅已成為國慶期間的“節中節”,更在慢慢“變臉”,讓“設計”這個詞匯漸漸超越我們以往的理解。
變“老”了,向傳統取經
輕盈的瓷盤上,設計師揮毫潑墨的草書,一鉤一點都流動著中華文化獨特的氣韻;宋窯廢瓷片以源于宋朝的大漆飾邊,傳統中國之美竟也讓人覺得時尚……
今年設計周的主題展名為“合應自然”,策展人從《考工記》等中國傳統典籍選擇了19個最具當代價值、世界意義,同時又能夠代表中國設計精神的關鍵詞,與中國設計師的作品相對應。“格物致知”“平淡天真”“知者創物”“日用即道”“以形寫神”……這些飽含中國哲學思想的關鍵詞,其中所蘊含的簡約、和諧、綠色、實用等設計理念,影響著中國設計師的創作,也是西方設計界所提倡的。策展人林存真表示,舉辦這樣的主題展覽是希望能回到中國傳統,汲取文化的力量,為今天的中國設計背書,使之在世界設計界能夠樹立一個更明晰的形象。
除了主題展,2017北京國際設計周組委會還重點推出“二十四節氣標識系統設計征集”活動。短短兩個月,在全球范圍內共征集到500多套專業作品、1500多套青少年作品,覆蓋了專業設計師群體2萬余人,以及北京市97所中小學校、125個社區。“許多和孩子一起參與設計的家長都說,以前說起二十四節氣都是和吃有關的,通過這次活動學習到了不少節氣背后的文化內涵。”北京歌華集團副總經理、設計周組委會辦公室副主任王昱東說,這項活動所引起的關注度遠比他們設想的還要大。
從傳統文化到傳統技藝,今年的設計周可以說是全面向傳統致敬,就連主賓城市柏林的展覽,也是展示手作之美、工匠精神的德國手工制造展。
更“親”了,人人能參與
“咚咚咚,咚咚咚……”朝陽門街道內務部街27號院,明快的非洲鼓節奏在胡同里傳得很遠。“你也上去學著敲一敲。”隔壁的阿姨聽見聲音帶著孫子走了進來,要跟著來自非洲的鼓手學一段。
這是北京國際設計周朝陽門分會場所在地。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們已經習慣了,在設計周期間每天來這兒看看有什么新鮮事兒,展覽、演講、市集、音樂聚會各種活動在這里輪番上演。朝陽門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李哲說,設計周讓現代文化藝術和古老的社區產生了化學反應,朝陽門街道的史家胡同博物館、內務部街也都在設計周這個平臺上獲得了更大的影響力。
家在天橋北部平房區的劉阿姨“十一”期間哪兒都沒有去,就在胡同里當志愿者。設計周天橋分會場的“天橋憶巷 胡同串行”活動在她住的趙錐子胡同也有一個小會場,劉阿姨和幾個老鄰居都去當志愿者,幫主辦方維持秩序。劉阿姨一邊維持秩序,一邊看設計師教人們進行舊物改造,看設計師們把傳統的麻將變成了他們不認識的模樣,覺得很新鮮。在胡同里的家門口就能看演出、看展覽、聽講座、學手工,天橋分會場豐富多彩的活動讓許多居民都覺得假期不夠用了。
“不接地氣的活動是不能長久的。”北京歌華集團總經理、設計周組委會常務副主任李丹陽說,設計周一直試圖讓更多群體融入設計周的活動中。
走近了,設計就在生活里“我來設計周,也想看看今后我們家這片兒會有什么變化。”市民侯睿家住菜市口附近,國慶期間去了設計周好幾個分會場。
如果說以前的設計周讓人們領略到的是設計之美,打開的是一個新鮮的世界,那么如今的設計周則與北京市民的生活更貼近,甚至影響到了他們的生活。這一點從各個分會場的主題也可以看出來,751時尚設計廣場今年的主題是“為眾設計”,朝陽門分會場的主題是“設計在日常”。
朝陽門分會場的現場,一位北京設計師結合胡同居民生活空間比較狹小的現實,設計了一個不到20平方米卻既有會客空間又有臥室的空間。來這里看展覽的胡同居民對這里尤其感興趣,很多人都拿起手機拍照,并表示回頭自己家也要照此設計。
以前設計周的參與者幾乎清一色都是年輕人,但從今年的會場可以發現,有了許多老年參觀者。在設計周主要活動“設計博覽會”上,一款帶門的浴缸就引起了許多老年參觀者的興趣。“這樣的設計正是老年人生活中所需要的,他們當然也會對整個設計周有更濃厚的興趣。”王昱東說,設計周告訴了大家如何通過設計讓生活更美好。
從2009年第一屆北京國際設計周到現在,發生了很大變化。王昱東說,最初主辦方需要告訴人們什么是設計,如今,人們已經習慣了為“設計”買單,普通的家庭裝修也有了設計的預算。而設計周也從大型文化活動變成了城市創新的服務者,為城市創新、生活創新服務。
(責任編輯:水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