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醫學院自編15本基礎醫學本科核心課程系列教材
新聞中心訊 基礎醫學是基礎教學醫學的基礎,基礎醫學教育是醫學院主醫學教育的基石。我校基礎醫學院承擔著臨床醫學、干課改革藥學、程建公共衛生、核心護理等“復旦醫科”所有專業的全力基礎課程,其高質量的推進教育教學為學校醫學人才培養提供了重要保障。
2015年12月,基礎教學我校基礎醫學院先后舉行了4場“主干課程建設”階段性總結交流會。醫學院主對于在2015年迎來建院60周年的干課改革基礎醫學院而言,這是程建其對基礎醫學教育教學改革實踐的一次“自我評定”,也將為其繼續探索醫學人才培養新模式提供更有效的核心“助推力”。基礎醫學院院長湯其群、全力黨委書記袁繼鼎等院領導分別與各系室、推進學生實驗室的基礎教學骨干教師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與探討。
據基礎醫學院有關負責人介紹,當今的醫學教育,學科知識體系由于知識爆炸而變得越來越龐大,課程內容也由于培養目標的更加多元而變得越來越繁雜,同時學科高度分化的結果也導致基礎醫學教育和臨床醫學應用的脫節。近年來,面對醫學教育教學改革的新挑戰和醫學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基礎醫學院在肩負拓展醫學科學新知重任的同時,不斷增強學科融合和交叉,著力培養創新型醫學人才,并在實施主干課程建設、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培育與國際一流醫學院校相媲美品牌課程
據了解,在基礎醫學院院長湯其群教授的倡導下,經過半年的反復醞釀以及對國內外名校成功經驗的“汲取”,2014年5月《基礎醫學院主干課程建設實施辦法》正式出臺。該辦法明確了主干課程建設的指導思想、實施范圍、內容、方法與步驟、激勵與保障等,要求各教學團隊積極開展具有學科特色的教學改革,爭取培育出一批與國際一流醫學院校優秀課程相媲美的品牌課程,將基礎醫學院主干課程建設成為具有“最新的教材,最好的師資,最有效的方法,最合理的評價”特質的課程體系。
主干課程建設啟動后,鑒于國內普遍存在的基礎醫學教材內容繁雜、部分知識陳舊的“弊病”,基礎醫學院決定編寫一套內容與時俱進、文字言簡意賅、緊密結合臨床、具有上醫特色、能夠引領全國的“博學尚醫”——基礎醫學本科核心課程系列教材,共計15本。為此,基礎醫學院成立了由5位資深教授組成的“主干課程教材建設顧問委員會”,負責整套教材的全程追蹤和質量保障;集中力量對醫學生在基礎階段必須具備的知識“點”與“面”重新進行審視和梳理,在各學科之間統一協調,減少內容的重復;參考和借鑒大量最新國內外教材和文獻,增加了研究新進展和前沿新知識;盡量采用能生動有效傳遞信息的圖表,如《系統解剖學》繪制了400余幅精美的原創人體結構圖。與此同時,邀請數10位臨床專家對《病理學》、《藥理學》、《病理生理學》等進行審閱,使內容更貼近臨床實踐的需要。根據學生們的反饋,已交付使用的教材在質量方面優于同類教材。
從4場階段性總結交流會上獲悉,基礎醫學院“主干課程建設”已經初見成效。一是充分利用新媒體、互聯網技術開展混合式教學。如:“醫學遺傳學”完成了“慕課”課程制作,并在人民衛生出版社首批上線,還在教學中成功運用微信平臺進行隨堂測試;“解剖學”應用數字化虛擬人體博物館資源進行教學實踐;“病理學”建成中英文對照實驗教學網站輔助學生自學;“寄生蟲學”開展翻轉課堂實踐;“生物化學”、“免疫學”等制作3D虛擬實驗;“組織胚胎學”創建微信號實時與學生互動,并促進了與兄弟院校的教學經驗交流。二是特色教學成果及亮點頻現。“局部解剖學”進行基礎與臨床相結合教學模式,邀請臨床醫生講授部分課程;“生理學”期末考試采用口試,當面就學生學習成效給予反饋;“藥理學”以“學活藥理”為主線,調整教學內容,密切結合臨床實踐,并邀請國內外著名學者為本科生授課以拓展視野;“病理生理學”探索課堂講授與學生專題報告、小組討論等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醫學免疫學”和“醫學微生物學”開展全英語課程建設。此外,各課程還采用小班化教學、自我學習、課外閱讀、PBL、臨床場景學習等更加生動靈活的方式,以啟發式、討論式、交互式的“教”與“學”,整體促進學生能力的培養和師資水平的提升。
堅持實踐育人理念促進學生可持續性發展
在推進醫學教育教學改革的進程中,基礎醫學院堅持以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為核心的實踐育人理念,將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和科學研究緊密結合,關注學生社會責任感、崗位勝任力、核心競爭力和人文情懷的培養,體現醫學教育以人為本的特色和理念。如:創建“全程導師制-課程體系改革-實踐創新論壇-科技創新中心”四位一體的創新型醫學人才培養模式;建立現代化、開放式和信息化的形態學、功能學、細胞與分子生物學、病原生物學四大實驗教學平臺;構建“多層次覆蓋、多學科融合、多階段貫通”的立體綜合的實驗教學體系,應用數碼互動多媒體設備、數碼高清錄播技術、虛擬實驗平臺等信息化技術,開展基礎性、綜合性、設計性和創新性四個層次的實驗教學;通過理論與實踐、基礎與臨床、第一課堂(課內)與第二課堂(課外),以及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促進學生知識、能力、思維、素質和勝任力的全面可持續發展。2015年,基礎醫學院“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心”成功建成上海市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并正積極申報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基礎醫學院依托“國家理科基礎教育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的建設,由學院各項保障政策支持和各類基金資助,為學生進行課內外實踐創新研究提供優質平臺,為學生開展各種研究提供場地、設備和師資保障。學院90%以上的本科生參加各種科研能力訓練活動,約1/3的學生申請到校內外各類科研基金資助。近5年來,基礎醫學院本科生申請莙政學者、望道學者、曦源項目和正誼學者等項目獲立項200余項,100余名學生獲得“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等支持,13個科創項目小組連續兩屆參加“全國大學生基礎醫學創新論壇暨實驗設計大賽”并獲獎。
據悉,在“十三五”期間,基礎醫學院將繼續致力于培養具有“領袖氣質、國際視野、人文情懷、科研素養”的醫學精英人才,以主干課程建設為核心,創新醫學拔尖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積極推動我國基礎醫學教育的新發展。
(封面制圖 鄒金祥)
制圖:實習編輯: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