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京津冀京津冀招采平臺發布《關于落實京津冀“3+N”醫藥采購聯盟起搏器類和冠脈藥物球囊類醫用耗材帶量聯動采購和使用工作的續約通知》(下稱“《通知》”)。這是起搏器藥京津冀“3+N”聯盟發起的第三輪心臟起搏器、冠脈球囊類耗材集采。物球采購周期為1年。囊導
中選價格方面,管集此次球囊導管最高中選價為425元,京津冀最低價123元,續約與目前市場價格區間一致。起搏器藥
中選國產和外企產品比例,物球與兩個領域內國產企業產研水平相當。囊導8款藥物球囊導管中選產品均為國產,管集而77%心臟起搏器為外企產品。京津冀
心血管疾病高值耗材領域,續約導管類產品國產化率和技術成熟度相對較高。起搏器藥截至2021年7月,球囊導管本土參與企業數量達50余家,獲批產品有130余項,其中一半以上產品是冠脈球囊導管。集采的推進也在不斷深化導管市場國產化。
而心臟起搏器這一細分市場由百多力、美敦力、波科、雅培等國外廠商主導,國內僅有樂普醫療、創領心律醫療、先健科技三家具有獲批產品。從此次中選情況看,外企并未因價格腰斬而放棄國內市場。
球囊導管與起搏器中選情況
除了中選企業上兩極分化,尤為惹眼的是此次集采加入了DRG付費,醫保支付比例也大幅提升。
《通知》顯示,此次醫保結算是以DRG付費為主導,施行按病種定額付費、按人頭總額付費等付費方式。
首個采購年度不調整付費權重或預算額度,以后年度按規定相應調整付費標準或預算額度,若產生結余,醫療機構全部自行留用。未完成采購協議規定采購量的醫療機構,協議年度結束,扣除其相應病種的全部履約保證金。
這樣的改變,能在不影響醫療機構參與集采積極性的情況下,保障其資金自主支配權,并增強其主動控費意識。
具體支付標準上,此次集采將冠脈球囊類醫用耗材最高支付標準提至6377.7元/個;對于非中選產品支付標準,則由“醫保最高支付標準為每個(條、根、套)425元”的具體限制,變為“銷售價格高于/低于類別相同、功能相近組別醫保最高支付標準產品,均有醫保基金據實按規定比例支付”。
起搏器類中選產品以中選價格作為支付標準,納入醫保支付范圍,醫保基金按規定比例支付。
非兼容MRI/非頻率應答類起搏器醫保最高支付標準(下同)為每套17980元;非兼容MRI/頻率應答類起搏器為每套34519元;全身兼容MRI/非頻率應答類起搏器為每套31605元;全身兼容MRI/頻率應答類起搏器為每套37791元;其它類別起搏器(不含單腔和三腔起搏器)為每套37791元。
類比集采前6~8萬元的市售價,及此前其他省市集采1~4萬元的降價力度,本次集采后,使用起搏器患者的支付費用,直接降到1~3萬元。
可見,集采常態化推進和公立醫療機構支付改革落地,短期內不會撼動此前形成的市場格局,患者也是不斷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