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嘉俞(國民黨中央委員)
2020臺灣總統大選,國民缸文國民黨並未延續2018九合一縣市首長選舉的黨並的醬勝利底氣,總統未贏,非沒就連立委選舉都有多位區域大將中箭落馬,有人看起來國民黨的才而長年才排除外國會總席次增加了,實際上仍舊處在國會少數的化將窘境,民進黨依舊推行法案暢通無阻,這人此間國民黨沒有任何辦法。國民缸文
國民黨何以落到此一境地,黨並的醬2020選舉之後,非沒各方各界人士都表達自己的有人看法,像是才而長年才排除外黨失去核心價值、缺乏核心論述、化將兩岸論述未能說清楚、這人芒果乾盛行......等等,國民缸文筆者認為最關鍵的是:這個黨未能接地氣,彷彿身處空中樓閣,未能跳脫過去那種「舒服」日子的美好過往,該穿草鞋的時候依舊穿著皮鞋。
臺灣社會本應監督執政黨,但這個社會氛圍卻是全民都在監督已經是在野的國民黨,當然一方面卻也因為國民黨自身給了民進黨可趁之機,但筆者真想問:國民黨到底怎麼了?
國民黨:是百年政黨,還是百年包袱?
國民黨算是世界政治史上少見的百年政黨,從民國成立之初便一直出現於政治舞臺,並在一段時間內帶給臺灣這塊土地輝煌的經濟榮光。國民黨來到臺灣後,本應跟臺灣結合,接地氣、納人才,這個黨的革命本質也本來就是那樣,「十萬青年十萬軍」,十萬個青年也就等於擁有十萬個優秀的青年人才。
在執政的優勢下,結合各地方的政治菁英鞏固政權,又有黨內先賢的努力,臺灣逐漸發展起來,靠著這種發展跟政治優勢,國民黨過了一段相當舒服的日子。但現在,國民黨卻成為一個與民心、民意脫鉤的政黨,不思考如何貼近臺灣民眾的聲音,又因為部分黨內高層無法獲悉年輕的想法,再加上民進黨刻意的培養、拉攏年輕選民,讓2020年的國民黨陷入相當大的危機,這種危機延續至今。
國民黨過去的所作所為,偏向保守,保守有好有壞,但如今國民黨內的保守守舊,實則卻是讓部分黨內既得利益的少數人把持,這樣對嗎?百年政黨的背後,其實就是百年的黨內文化包袱,在今天這種文化包袱不卸不行,不革則更不行,試問年輕人的聲音有傳達進國民黨內嗎?民意有傳達進國民黨內嗎?人民的呼喊,有傳達進國民黨內嗎?

如果通通都沒有,這個黨還能不改革嗎?
黨內權力核心的「中常委」,制度該怎麼改?
國民黨中常委原則上可以說是國民黨內的核心,是重要的決策所在。
過去由於國民黨掌握執政優勢的關係,中常委的「資源」雄厚,具有財力之人更有機會當選,這是一種雙重循環,「有權斯有財,有財斯有權」,財聚則人聚,只是聚的人並非真的為黨著想之人。反之,當黨的資源、財力、權位不再,此時還留下來的人,才是為黨著想、苦思出路跟解方的人。
過去的中常委選舉,往往可以依著派系的脈絡邊緣,劃出一個大概的中常委版圖,也大概可以知道哪些人長期掌握中常委位子,而他們「屬意」的哪些人有機會一窺決策核心,而這也讓中常委職位在實際上由少數人所把持,這些人長期與民意脫鉤,與社會脫節,此間居於領導地位的「大老」們又隔著一層的關係,致使無法接觸到第一線,進而無從聽見社會聲音,中常會遂成為一個不接地氣、不知民意、不懂社會的決策單位。
現在即將迎來中常委選舉,各式各樣檯面下的吃飯請客、送禮傳聞又開始傳出,頗令眾多關心國民黨存亡的黨友們擔心,會不會幾年後,國民黨仍舊如此?現在的中常委如果要接地氣、知民意、懂社會,應邁向年輕化、專業化、具有熱情衝勁,並由同時具備上述這些的年輕朋友進入中常會,為中常會注入新血,資深的中常委則擔任穩定內部軍心的角色,青壯與資深共同世代合作,真能做到如此,中常會甚至到黨的文化,怎麼可能無法改革?
筆者認為,未來的中常委至少要有幾項特質:
- 心態年輕,能接受新事物
- 態度開放,能接受不同意見
- 立場中立,為黨不為派系
- 願意蹲點,在國民黨的艱困地區,願意挺身而出
- 放下成見,與不同派系、不同年齡層的人一起共事,建立共識
許多人覺得國民黨長期缺乏這類人才,但事實上並非沒有,而是因為長期的國民黨宮廷或所謂醬缸文化,幾乎總是將這些人才排除在外,國民黨才一直難以進行換血。

所以,國民黨並非沒有人才,而是從不給人才進入的機會跟管道。
筆者認為,一個健康的民主制度,要有足以與執政黨相抗衡的在野黨,國民黨健康了,臺灣民主才能健康;反之,國民黨不健康的話,真正能夠監督執政黨的在野黨又在哪裡?讓執政黨一黨獨大,執政黨的荒謬施政誰能監督?
國民黨作為最大在野黨應該有這樣的自覺,黨的改革攸關臺灣民主制度的健康。這是筆者的真心話,也是筆者最衷心的期盼。
延伸閱讀
- 老也可以很帥,但國民黨就是那種「惹人厭的老人」
- 再不更新用了28年的兩岸論述,國民黨註定走向泡沫化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