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院核醫學研工我院核醫學科科研工作取得較好成績,科近4月份連續發表SCI論文2篇,期科1篇研究成果入選2020年北美核醫學與分子影像年會(SNMMI)交流。得佳
18F-FDG PET-CT是院核醫學研工目前最成熟的分子影像技術,可直觀反映腫瘤細胞的科近葡萄糖代謝情況,在惡性腫瘤的期科診斷、分期、得佳治療方案選擇、院核醫學研工療效評估和預后判斷中均有明顯優勢。科近第一篇論文“A Rare Case of Primary Pleura Myxoid Leiomyosarcoma: FDG PET/CT Finding”(一例胸膜原發粘液樣平滑肌肉瘤 FDG PET / CT所見),期科報道了18F-FDG PET-CT在少見惡性腫瘤,得佳胸膜來源“黏液樣平滑肌肉瘤”的院核醫學研工影像表現,發表于Web of Science 數據庫Q1區雜志《Clinical Nuclear Medicine》,論文第一作者為蘭州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碩士研究生王玲,科近通訊作者為導師柳江燕副教授。期科第二篇論文“Multiple metabolic parameters and visual assessment of 18F-FDG uptake heterogeneity of PET/CT in advanced gastric cancer and primary gastric lymphoma”(PET / CT多代謝參數和視覺評估在進展期胃癌與原發性胃淋巴瘤中18F-FDG攝取異質性的研究),研究了?PET-CT顯像在進展期胃癌和胃原發淋巴瘤中18F-FDG的攝取異質性,創新性測量18F-FDG攝取異質性的半定量參數SUVmax-d可有助于兩種類型腫瘤的鑒別。論文發表于《Abdominal Radiology》,論文第一作者為蘭州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碩士生任怡璇,通訊作者為導師柳江燕副教授。此外,核醫學科羅永軍醫師的研究成果“The value of 18F-FDG?PET/CT with multiphase imaging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 a pilot study”(18F-FDG?PET-CT多期顯像在孤立性肺結節鑒別診斷中的價值)被全球影響力最大的核醫學與分子影像會議SNMMI年會接收為壁報交流,這也是我院核醫學科的研究成果首次參加國際會議交流。
2019年,我院核醫學科PET-CT檢查患者2000余例,在腫瘤、神經系統及心血管系統等重大、復雜疾病的診治中為臨床提供有價值的信息。隨著PET-CT在臨床工作的逐漸成熟,核醫學科將積極探索PET-CT在科研領域的價值,提高疑難病診斷水平,為臨床和患者提供更精準的診療服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