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張智 北京報道
我國數字經濟正在展示出蓬勃的步完生命力。
“中國具有巨大的數字善數市場市場基礎,有巨大的消費群體,而且中國的消費者非常積極地擁抱數字技術,比如智能手機的支付,中國的滲透率是81%。其中,平臺一方面連接消費者,另外一方面連接供給端,一個重要功能就是整合供給端,所以供給端如果是高度分散的行業,具有信息的不對稱的行業,平臺就有很重要的作用。”在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聯合主辦的中國宏觀經濟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數字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三希表示。
在騰訊金融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吳緒亮看來,未來10年的經濟增長動力就在數字經濟上。
不過,與此同時,數字經濟也存在不少問題。比如,從產業互聯網來看,我國仍有規模小、差距大、發展比較滯后、應用場景分布不均衡等問題。
“我們產業互聯網發展比較落后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產業數字化的進程是比較滯后的,因為要做產業互聯網必然要求這些企業數字化程度比較高。”李三希表示。
以制造業為例,數字化工廠的發展程度仍然比較低,不管是高檔的數控機床還是高端的PLC,還是工業網絡協議,高檔的工業軟件,基本上都是被國外企業壟斷。
因此,他建議,現在的重點要從發展消費互聯網轉向發展產業互聯網,比如豐富中小企業的數字化服務供給,充分發揮平臺企業或者行業龍頭企業在建立產業互聯網中的獨特優勢等。
數字化轉型亟待加強
在李三希看來,從智能互聯、信息整合、人機協作、數據決策這幾個方面來看,我國產業互聯網跟全球領先水平相差還是比較大的。
比如云服務,從應用場景來說,我國在設備管理服務上面還較低,我國管理設備服務為27%,但是世界平均水平的應用場景是49%。
“看企業數字化轉型,現在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受到很多的約束,不會轉、不能轉、不愿轉、不敢轉這幾個問題還是很突出的,企業的數字化程度比較滯后,制約了產業互聯網的發展。”李三希表示。
在他看來,產業鏈中的數據規則不完善,是企業數字化程度較低的原因之一。
比如,我國缺乏權威的數據標準,數據的安全有待保障,數據的共享跟開發程度還有必要提高。
“相關企業缺乏產業互聯網的思維,因為產業互聯網和消費互聯網的模式是不太一樣的,消費互聯網過去20多年,其實大家形成了一種可以說行業內比較約定俗成的規則,就是在初期開始瘋狂地擴張,通過燒錢補貼的模式,先搶占市場,流量為王,但在產業互聯網就不是這種發展模式了,產業互聯網很重要的特征就是要專業化。”李三希介紹。
從已經有的案例來看,工業互聯網所有的平臺如果要想發展好就必須深入某一個具體的產業,要對這個產業有很深的理解。所以產業互聯網發展的核心思路是提質增效,產業鏈中各個經營主體需要協調合作,共創、共贏、共享。
復制的模式在產業互聯網也面臨水土不服。在消費互聯網,前面20多年,消費互聯網平臺成功的很重要的途徑就是復制國外的模式,比如國外有一個社交的平臺,我國互聯網企業就回來copy一個社交的平臺,看到國外有一個電商的平臺,回來就copy一個電商的平臺,這能很快成功,但是在產業互聯網,這種復制的模式就很難成功。
人工智能方面,我國人工智能的關注度還停留在傳統應用領域,新興的領域較為落后。另外一個很重要的缺陷就是高層次人才分布不均,人工智能的高層次人才分布跟美國起來有一定的差距。
此外,云計算的差距也是存在的。
“如果我們關注云計算的LaaS、PaaS領域,阿里的市場份額是低于6%,SaaS領域我們在2019年的市場規模是30億美元,只占全球2%,我們的SaaS企業比較大的就是金山辦公,它在全球排名20位左右。所以云計算這一塊跟美國還是有差距的。”李三希介紹。
不過,我國優勢也很明顯。比如,資源配置協同,特別是金融科技方面,我國發展得比較好。特別是5G,全球領先,我國的人均移動基站數是美國的5倍,華為、中興、三大運營商強勢參與標準的制定,在專利數上占優。
應完善數據要素市場
數字經濟中,數據安全至關重要。行業內人士警告,數據要素建設不完善可能是制約未來平臺經濟發展的重要障礙。
當前,數據產權的界定還是比較困難,因為數據是一個新的要素,跟傳統要素有區別,沒有經驗可循,其復雜性導致產權界定很困難。但產權的界定是數據使用的一個前提,產權的界定遲遲不能落實,數據的分享動機就不夠,利用率就比較低。
數據方面隱私保護也和數字經濟發展形成矛盾。一方面平臺經濟的發展要使用這些數據,導致個人數據會被廣泛收集,可能會對隱私帶來一定的問題;但另一方面,如果采取過于嚴苛的隱私保護,可能會比較大限制平臺企業的發展空間,比如歐盟的GDPR對個人隱私保護比較嚴格,這也被認為是歐盟缺乏大型平臺的重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數據壟斷的問題正在逐漸浮出水面,這是比較新型的壟斷形式,比如算法合謀和算法歧視都是利用數據來進行壟斷的新形式,其特征是帶有一定的隱蔽性,不容易察覺的,因此相應的監管也很難跟上。
李三希建議,要發展與規范并重,要理清發展跟規范之間的關系。
“我們對平臺經濟進行規范,并不一定就會阻礙平臺的發展。相反,有時候我們對平臺經濟的規范其實是為了讓平臺更好地發展,這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兩者之間是可以做到并重的。規范是為了更高質量的發展,比如反壟斷,市場結構過于分散或者是過于壟斷都不利于創新,從這個角度來說,反壟斷對更好的發展至關重要。”李三希表示。
我國鼓勵企業通過創新做大做強,反對其通過不正當的手段去獲取或去維護壟斷地位。
同時,反壟斷不僅僅反的是市場壟斷,還包括反行政壟斷,要加快健全市場的準入制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數字經濟公平競爭審查制度以及預防和制止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的制度。
責任編輯:徐蕓茜 主編: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