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自制自制力千差萬別。在看病這件事上體現得尤為明顯。力慢理無
有些患者能每天按時按量服藥,病管但有些人卻不行。自制
紐約城市大學亞歷山德拉?羅格博士(Alexandra W. Logue)認為,人的力慢理無自制力是由大腦思考行為發生后會帶來哪些后果決定的。假如大腦認定立刻執行某種行為會帶來壞的病管結果,便會約束這種行為;反之,如果大腦認為延遲某種行為的發生并不會帶來更多利益,就會將這種行為立刻付諸行動。
對于慢病患者來說,自制自制力的力慢理無好壞是他們治療是否有效果的關鍵。
傳統的病管慢病管理就是考驗患者自制力的,需要自己決定何時去醫院看病,自制何時購藥,力慢理無何時吃藥等。病管
我們知道,自制自己管理自己很難,力慢理無慢性病之所以難治,病管一大原因就是人類很難突破自己的天性,無法對自己狠心一點,管好自己的行為。即使是最好的治療計劃,病人不依從也會失敗。
但是如果有人幫助、有人監督,患者就會提高自制力,約束自己的行為。
這也是國外很多互助會產生的原因。
互聯網化的慢病管理就是醫生和患者本人一起管理患者,醫生制定管理計劃,通過互聯網監督和幫助患者一起執行。
1. 慢病隨訪隨時隨地進行
傳統的隨訪一般是以電話的方式進行,并且間隔時間較久,醫生和患者都容易忽視。
互聯網化的慢病隨訪分為兩種方式:
一種是自動隨訪,醫生設置好特定的內容通過系統工具在特定的時間發到患者的手機上(短信、微信、小程序等),提醒患者用藥、檢查、生活、飲食等問題,起到幫助患者一起管理自己的作用;
另一種是人工隨訪,醫生可以通過電話、視頻、微信等方式與患者進行交流,訪問患者的病情,可以實時了解患者情況,及時調整治療計劃。
2. 患者數據連貫
傳統的慢病管理的問題在于數據的不連貫與割裂,通常患者可能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二級醫院做完基本的檢測后,到上級醫院還需要做重復的檢查,且醫院在院外的慢病管理是無場景的,這也造成了患者數據的不連貫。
院內治療,只是慢病管理的一小部分,出院后的管理才是對患者來說最重要的部分。
互聯網醫院可以連續記錄患者出院后的健康信息,與院內數據打通,形成患者的完整檔案,讓醫生對患者了解更多,以便制定更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慢病管理的核心價值,在于其過程中積累的大量臨床數據,能夠從“治未病”的高度,防患于未然、節省醫療費用以及減輕醫療系統負擔。醫生能夠基于龐大的患者數據信息,深度挖掘總結規律為醫生臨床診斷或科研服務。
3. 可穿戴設備時時監測
大數據和智能硬件的高速發展,可穿戴設備等在慢性病治療、監測、數據收集、管理、反饋與提醒的重要手段,尤其在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領域發展迅速,為基層健康管理,疾病監護提供了極大便利。
互聯網醫院系統可與智能穿戴設備系統打通,實時記錄患者信息,讓患者數據更詳實。
4. 在線教育
慢病管理管的不只是患者的病情,還要管理患者的“認知”,增強患者對疾病的了解以及患者的家庭對疾病管理的重視。
醫生可以錄制科普講堂或開在線直播,為患者及其家屬講述疾病的相關知識,提高其認知。
為達到培訓的目的,醫生還可以設置測試,加強患者學習,實現更好的治療效果。
5. 在線發藥
對于慢病患者來說,疾病是一個需要長期管理的過程,藥品不僅必不可少,需要的量也較大。以往患者需定期到醫院開藥,有了互聯網醫院后,醫生可以在線開方,藥品郵寄到家,患者再也不需要在外面跑腿,極大提高患者滿意度。
慢病管理的關鍵在基層,基層醫療機構可以開展互聯網醫療業務,為慢病患者提供包括體檢、診斷、電子病歷、專家咨詢、藥物配送等全流程的慢病管理服務,同時結合線下醫院、藥房和體檢中心等,形成閉環的服務模式。利用互聯網+的便利,讓醫生與病患互動、醫生監督、患者反饋更加便利,將大幅度提高基層的慢病管理水平。
來源:尚醫智信THC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