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鉛期作為2011年中國市場上市的貨上滬市首個商品期貨交易品種,鉛期貨昨天正式登陸上海期貨交易所掛牌交易,市受這意味著有色金屬品種的熱捧四大家族齊聚國內期市。
上海期貨交易所鉛期貨一共有七個合約上市,價格將成主力合約掛盤基準價每噸1萬8350元,國際開盤價格每噸1萬9230元,參考報收于每噸1萬8935元,鉛期盤中甚至一度沖高到每噸1萬9570元,貨上滬市漲幅為3.19%。市受在國內商品期貨市場多數商品表現低迷的熱捧背景下獨領風騷。
中國期貨市場近年來發展迅速,價格將成2010年中國商品期貨市場成交期貨合約超過全球商品期貨與期權成交總量的國際50%。但是參考,參與者已經不滿足于此,鉛期更著力于提升市場運行的質量以及在全球定價體系中的地位。今年市場上市的商品大多都采用了“大合約”,比如鉛期貨交易單位為每手25噸,是有色金屬銅鋁鋅品種交易單位的5倍。
分析人士看來,這一方面是為了提高門檻,抑制散戶的投機對價格信號的干擾,使得期貨市場形成的價格更為權威,另一方面也是與國際市場接軌,有利于吸引兩地的套利交易,使得價格的國際性更強。
事實上,推動鉛期貨上市只是中國努力爭取大宗商品定價權的一個側面,3月22號,中國證監會批準了大連商品交易所上市焦炭期貨,中國批準上市的期貨品種達到25個,基本覆蓋了除原油以外的主要大宗商品。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副會長尚福山認為,鉛期貨上市后,中國市場的定價將會更具效率和權威,上海鉛期貨價格也必將成為國際定價體系的重要參考,從而使得“中國因素”在全球定價中的地位得到正確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