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彭小萍 劉鈺楊 通訊員 張玥
在廣水市城區,強帶一條隧道連接兩所學校。弱組一所叫永陽學校,建教生源爆滿;一所叫渡蟻橋學校,聯體生源不足。廣水
如何破解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的市渡問題?
以強帶弱,以新助老,蟻橋通過組建教聯體,學校渡蟻橋學校面貌一新。滿血
兩所學校兩種風景
一條泥巴路,復活兩棟老教學樓,強帶這里是弱組家長們口中的“城區最差學校”——渡蟻橋學校。
泛黃的建教學校簡介欄記錄著:上世紀90年代,渡蟻橋學校辦學規模達3000人,聯體是廣水老牌名校。
然而,隨著師資力量調整,學校基礎設施折損,渡蟻橋學校風光不再。近幾年,該校招生數連續下滑,去年在校學生僅剩844人,一年級勉強湊成一個班。
幾公里外,永陽學校卻是另一番景象。
“秋季學期報名前幾個月,就有家長來打聽孩子上學的事。” 永陽學校校長尚衛成說,該校自2020年9月1日招生以來,就是廣水有名的“網紅學校”,現有學生4400多名,在編教職工164人。
永陽學校“火”在哪里?9月25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走進永陽學校,嶄新氣派的校園大門、綠草如茵的標準操場、整潔明亮的多媒體教室……永陽學校的學生家長們說,永陽學校的硬件設施在廣水堪稱“頂配”。
“硬核”不僅是硬件。學校外墻上,省級特級教師、學科帶頭人、青年教學骨干……名師風采榜吸引來往家長駐足。
師資雙向流動
今年4月13日,廣水市舉行“教聯體”省級試點集中授牌儀式,永陽學校與渡蟻橋學校作為省級試點之一,以“1+1”模式正式“牽手”,組建永陽學校教聯體,實行優質資源共享。
永陽教聯體掛牌的第二天,渡蟻橋校區迎來永陽學校副校長、湖北省特級教師余桂蘭。由她擔任永陽教聯體渡蟻橋校區校長,統籌教學各項事務。
“好學校的核心在于師資力量,教聯體辦下去的關鍵在于老師是否能雙向流動。”余桂蘭推動永陽校區和渡蟻橋校區老師之間同課異構賽教學,特色課程送上門……在多方動員激勵下,首批23名年輕骨干教師主動報名來到渡蟻橋校區任教。
平均年齡30多歲,教學風格活潑新穎,這批新老師的到來,讓渡蟻橋的學生們倍感欣喜,也和本校老教師們碰撞出“化學反應”。
8月23日,永陽教聯體組織外出培訓的骨干教師作經驗交流,兩校老師圍繞最新命題方向等討論如何改進課程設計,渡蟻橋校區九年級班主任陳效杰連連記下筆記。
依托永陽教聯體平臺,越來越多渡蟻橋校區老師們開闊了眼界。
9月13日,永陽學校教聯體舉行2023學年“青藍工程”師徒結對儀式。兩個校區的骨干教師與青年老師結成對子,進行“傳、幫、帶”。
孩子上學不再舍近求遠
今年開學季,1389名學生步入渡蟻橋校區。“哇,都是新的!”孩子們驚喜不已。
顏色鮮亮的塑膠跑道,標準化足球場,嶄新的教室布置……以永陽教聯體申報200萬元資金,從里到外“翻新”,渡蟻橋校區實現“蛻變”。
硬件升級的同時,圖書角、體育興趣小組、各類科技活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也裝點著渡蟻橋校區的每個角落。
讀書分享會、科技實踐活動……新校老校之間的學生們在一次次活動中結下友誼,收獲快樂。
今年,渡蟻橋校區一年級從原來的2個班增加到5個班。
一年級新生家長韓明明原計劃送孩子去離家更遠的永陽校區,目睹一系列變化后,她將孩子送到渡蟻橋校區。
“我有一位親戚就是永陽學校的老師,起初她說要去渡蟻橋校區交流,我還不信。現在師資流動了,兩校就是一校。”韓明明說。
廣水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廣水市已組建教聯體33個。在總結試點經驗基礎上,明年將全面鋪開教聯體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