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早晚溫差大 哪些部位不能受寒
程程 2015-10-23 11:40:00
轉眼已是深秋深秋,明天過完霜降,早晚就差不多要入冬了。溫差位此時南方早晚溫差較大,大部體質虛弱的深秋人容易受到寒氣侵襲。人體的早晚哪些部位對氣溫下降極其敏感呢?專家提醒,下面這些部位要注意保暖,溫差位別受寒。大部
頭部。深秋頭部為“諸陽之會”,早晚是溫差位人體陽氣最為旺盛的部位。因此,大部感受風寒邪氣,深秋頭部首當其沖。早晚寒氣入侵頭部,溫差位會引發感冒、鼻炎、頭痛、牙痛、三叉神經痛等,有高血壓、腦動脈硬化的中老年人,還易發生高血壓、急性心梗、中風等。晚上最好不要洗頭,洗完頭一定要用毛巾擦干或者用吹風機吹干。
頸部。頸部是人體的“要塞”,上承頭顱,下接軀干,是神經中樞最重要的部位,更是心腦血管的必經之路,如果受寒,不但加重頸椎病,還會引發其他慢性病。因此,深秋早晨出門,可穿立領裝,或備條圍巾,對預防心血管病等有一定好處。
肚臍。肚臍是最怕著涼的地方,屏障功能較差,易受涼而染風寒。因此,要注意肚臍的保暖,避免受涼。
腰部。腰為腎之府,加上“帶脈”又環繞腰部,若腰部受寒,易引發疼痛,全身乏力。因此,老年人最好選擇長款衣物,或專門佩戴護腰。閑暇時可用雙手搓腰,兩手對搓發熱后,緊按腰眼處,稍停片刻,然后用力向下搓到尾椎骨,每次做50~100遍,起到溫煦腎陽、暢達氣血的作用。
腳底。腳部皮下脂肪層薄,保溫性差,又遠離心臟,易使血液循環不暢。腳一旦受寒氣侵襲,會使其抗病能力下降,易引起感冒、腹痛、腰腿痛、婦女痛經等病癥。對于腳,除了穿好保暖鞋襪外,適當多活動就好,行走是足部保暖的最佳辦法。必要時應戴上護膝以保護膝關節。晚上睡覺前,用熱水或中藥沐足方泡泡腳,既能御寒,又能引陽氣下行,是腳部保暖的好方法。
相關文章閱讀:“補冬不如補霜降”霜降養生解答
本文部分內容來源于網絡,如涉及版權問題請立即與微微健康網聯系。
查看更多: 深秋養生 防寒 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