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醫療納入醫保報銷,互聯市場的網醫發展進入了全新的階段。但是療醫,由于所有的保納醫保報銷全部是基于線下的醫??傤~,醫保對互聯網醫療的入后影響還是需要觀察醫院的實際發生次數和費用。因此,醫院隨著用戶的場景真實需求以及實際發生的費用的披露,市場未來的趨勢趨勢將得到一定程度的厘清。不過,互聯由于樣本量還較低,網醫現狀還不能完全代表未來的療醫整體趨勢,還需持續觀察。保納
根據醫保函〔2020〕182號:“截至今年6月底,入后上海市有12家醫療機構實現醫保在線實時結算,醫院結算人次超過1.78萬人,場景涉及總費用259.82萬元。截至7月13日,北京市6區15家醫院實現與醫保信息系統接口對接,通過互聯網診療共接診人次5122人,共發生費用168.6萬元,其中醫保支付97萬元?!?/p>
根據這組數據來看,在疫情期間開通的醫保在線實時結算的使用者并不多。假設這僅是一個月的量,意味著在上海,每家醫院的在線日均就診人次是接近50人。而北京則是日均就診人次接近12人次。從開通的醫療機構分布來看,一二三級醫院都有,綜合和??漆t院也都覆蓋。但用戶的使用熱情并不是很高,在線的日均門診量只有線下的1%都不到。這一方面是線下門診得到很快恢復,病人已經回到線下,另一方面也是就醫習慣使然。
從這兩個城市的小規模樣本來看,醫院的互聯網醫療使用頻率還非常低,雖然這與用戶的就醫習慣有關,但復診用戶一般以慢病人群為主,而慢病人群主要是老年人,其使用互聯網醫療的技術阻礙和意愿度都是較大的影響因素。而且,即使復診也是大部分需要進行檢查,這在線上其實無法完成。因此,整體線上問診的占醫院的總診次的比例不會快速上升。
另外,復診是以開藥為主,考慮到目前大部分醫院的線上問診還是以免費為主,醫療機構發起的互聯網醫療的均次費用已經不低。
根據衛健委發布的統計數據,2019年,上海的門診均次費用為404.6元,其中藥費172.7元,檢查費55.8元。北京的門診均次費則為561.4元,其中藥費258.2元,檢查費59.7元。由于醫療機構發起的在線問診的診費較低或直接免費,線上也不涉及到任何檢查和具體的治療,可以將線上的均次費用認為主要是藥品費用。從公開披露的數據可得出,在醫院發起的在線問診,上海的均次費用為145.97元,北京的均次費用為329.17元。如果與線下問診相比,上海的線上藥品均次費用已經與線下非常接近,但北京的線上費用則明顯高出線下,這顯示北京的線上問診科室開具的藥品數量或藥價都可能高于線下。
原先在自費狀態下,純粹的第三方互聯網醫療平臺的均次藥品開支為60元,與之相比,醫保對藥品均次開支的正向推動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不過,從北京的數據來看,醫保的報銷比例在60%以下,意味著個人自負和自費部分在40%以上。由于目前開通在線問診主要以職工醫保為主,這明顯低于線下職工醫保的報銷比例,這對用戶的意愿度形成了一定的阻礙。
從有限的披露數據來看,醫院發起的線上問診與第三方平臺發起的問診一樣,主要以藥品獲取為主,但由于有醫保報銷,醫院的線上問診有著更高的均次藥品費用。而且在線藥品的費用和線下已經非常接近,甚至超過了線下。因此,正如我們在之前多篇對互聯網醫療分析的文章中提到的,醫保對在線問診的報銷主要基于便捷性,出發點是惠民和推動醫療機構有更多手段去服務好患者。但由于互聯網醫療不僅無助于控費,甚至可能會形成新的醫保濫用的場景,醫保對互聯網醫療的監管將在未來持續強化。
從美國市場來看,線下問診的費用在160美元左右,在線醫療可以下降到70美元左右,這大大帶動了商保對其的使用。不過,我們也要看到,美國醫保Medicare對在線問診的限制比較多,價格不高,很多醫生不愿意使用。隨著疫情的發展,美國醫保管理部門CMS將在線問診的價格上調到與線下齊平,這推動了醫生使用的積極性。從實踐來看,商保之所以能較為成功的運用在線問診,在于其通過使用的便捷性帶動了用戶的發展,本質上是創造出新的需求,而醫保更多的是替代關系,這也導致醫生的積極性完全不同。由于美國商保以團險為主,或者類似Teladoc這樣的遠程問診公司也是通過企業健康福利形式進行銷售,員工的健康問診需求通過在線這一便捷手段被催化了。這與企業診所較為類似,雖然員工可以更便捷的就醫,但便捷性也反向推動了員工對醫療資源的濫用,導致就診量超出了原先的水平。
因此,從美國的經驗來看,原先中國第三方平臺較大的問診量本質上是被創造出來的需求,與線下不是替代的關系。而醫保進場之后,在醫院場景下發生的在線問診則更多的是替代的關系,病人如果只是復診獲取藥品就不會在線下再發生類似的問診行為了。所以,基于醫院場景的在線問診才會出現線上和線下的均次費用非常接近的狀況,其增長也因此不會太快,因為對醫院只是左手倒右手,沒有太大的意義。當然,如果從獲取和留住病人的角度,在線問診的意義就凸顯出來,但醫院并不指望從中能獲取多少收入,而是作為自身線下業務能力的延伸。因此,醫院的動力來自病人數量的維持和增長,即使產生了部分替代,他們在這一角度上還是樂意去嘗試,這也將是未來醫院場景下的互聯網醫院的發展邏輯。
總之,在自身監管能力還不足的情況下,醫保通過線下線上總額的一體化保證了有限的醫保資金不會出現流失,同時也為用戶提供了便捷的服務。但由于醫保管理下的在線問診并不會產生明顯的增量市場,第三方平臺公司想借助醫保發展也不會產生效果。未來第三方平臺雖然可以通過自身的互聯網醫院持續創造處方,但這仍將是一個自費市場,這也意味著保健品和其他非藥品在長期仍將是院外銷售的主力而非藥品。
來源:村夫日記Latitude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