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信息新服校園在光華東輔樓舉辦的化建慧新“復旦大學校園信息化實踐實驗案例展”進入師生視野。“從前辦理一項事務,設復要在不同部門之間來回奔波,旦創現在的造智申請和審批統一在一個網站完成,便利極了。信息新服校園”一位參觀的化建慧新同學翹起了大拇指。
該展展示了復旦大學網絡建設、設復校務管理、旦創教學科研、造智師生服務、信息新服校園網絡安全、化建慧新數據治理、設復前沿技術7個方面的旦創信息化實踐實驗成果,包括學校近年來在下一代互聯網建設、造智網上辦事大廳、在線學習系統、智慧教室、智慧點餐、自助打印終端等方面取得的實踐成果。參觀者可現場體驗人臉識別注冊簽到、物聯網解決方案、網絡安全實訓平臺、自動化無人機庫應用等復旦大學正在實驗中的新產品、新技術,以及將在已有實踐成果基礎上升級的校園智慧應用。
點擊代替跑腿:一站式行政服務省時省力
“eHall的服務,就像進了淘寶店,只要按需進行相應事務辦理即可,節省了不少時間和力氣。”用過網上辦事服務大廳eHall的一位老師如是說。
2014年底,為了解決行政服務效率問題,復旦大學開始籌備“網上辦事服務大廳eHall”項目。秉持“以人為本、面向服務”的信息化建設理念 ,學校提出“自下而上、面向用戶”的思路,聚焦用戶訴求,致力于建設“一站式”服務的網上辦事服務大廳,讓師生不出門便能辦成事。
“一站式”服務以實現行政體制的分層管理、業務模式的協作協調、教學科研的融合發展為目標,以整合業務流程、優化服務體系為方略,一改傳統服務模式,將原來依托紙質憑據流轉的接收、審批、回復等工作歸為“一鍵式”網上審批,面向的用戶只需在統一的“網上辦事服務大廳eHall”中申請,讓業務部門倒過來進辦事大廳中并聯審批,從而使數據代替人力跑起來。
2015年9月21日,“網上辦事服務大廳”(eHall)上線。據統計,eHall問世兩年半來成效顯著,已先后推出與師生密切相關的生活、教學、科研等9個分類近200項服務,審批事項總數超過6萬人次,自助打印材料總數超過17萬份,廣受師生好評。
網絡嵌入課堂:綜合性教研平臺資源共享
大學英語教學部教師、《英語視聽》教學組組長肖英是eLearning系統的忠實用戶。據她介紹,《英語視聽》是選修課中十分龐大的教學團隊,最多時學生人數達1000多人,教學班級達39個。課程教學既要統一,又要展現各位教師的教學特色和獨特性。“eLearning 平臺管理團隊每學期都設置兩套空間,一套面向所有選課學生,統一通知、統一作業發布,統一進行階段性測試;另一套供每位教師做針對性的教學輔導。” 肖英認為,eLearning平臺為教師提供了高質量、多樣化、個性化的服務。
2010年,復旦信息辦基于國際開源系統Sakai平臺推出并運行新一代教學平臺 eLearning系統,2011年春季正式投入使用。截止2018年5月,eLearning系統共有課程站點9293個,項目站點78個。作為Sakai的中文版學習管理平臺,eLearning系統集合了教學管理、在線教學、師生互動、精品課程等功能模塊,在實現常規化工作服務的基礎上,eLearning系統補充和延伸了課堂教學,實現了課堂內外資源共享。
至今復旦eLearning版本已被國內30余所高校運用,成立了以復旦牽頭的開源eLearning平臺的協作聯盟。信息辦相關負責人稱,在教育信息化尤其eLearning系統的開發探索上,我校是第一個吃螃蟹的高校,為學校教育國際化打下了堅實的技術基礎,但也面臨著更多的挑戰。在不斷積累經驗的同時,關注國際上相關系統的建設情況,推陳出新,為師生提供更好的網絡學習管理平臺。
在教研服務信息化建設上,我校近兩年加入了國際eduroam聯盟,讓復旦師生享受免費和安全的全球教育無線漫游服務;學校還全面采集和匯聚教師的教學、科研等數據,包括項目、論文、設備資產、體檢、各級培訓等,為教師建立起豐富全面的“個人數據寶庫”。
數據服務生活:“一卡通”智慧點餐便利師生
復旦大學楓林餐廳大眾菜品窗口,一眾師生正在有序排隊,通過提前預約取餐。其中,一位來自基礎醫學院的學生介紹說,自己是“一卡通”智慧點餐的忠實用戶,課業緊張時,使用智慧點餐能為自己節省高峰期排隊用餐的寶貴時間。
這一智慧點餐功能正是復旦信息化建設在大數據利用方面的最新嘗試。該系統包括移動預約點餐、信息化菜品管理、餐飲種類和價格的調控、服務質量提升、飲食安全監督、營養分析與銷售統計等功能。
在當下,“大數據”一詞對于大眾來說已不再陌生。大數據成果的利用緊密關涉高校管理模式的創新。除了便利師生生活,復旦大學智慧點餐系統還將大數據與節約型校園建設有機聯系,通過軟件反饋的大數據,掌握哪些菜品最受歡迎,哪些菜品銷量較低,從而在采購配餐環節,隨時調整,避免浪費。
這個系統一經運行便備受師生好評,引起社會巨大反響,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也予以專題報道。
未來,智慧化復旦校園還會嘗試利用大數據為塑造個性化、前沿化的科研服務,建設富含綠色智慧的校園生活提供信息支撐,系統開發人員表示,大數據服務將為未來的個性化、前沿化科研服務打下堅實基礎,待條件成熟或許可實現同行推薦。
創新步履不息:“五個一”重點工程描繪未來
2001年,復旦大學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校園信息化領導小組,校園信息化專家咨詢小組以及全國首個實體化的信息化辦公室——復旦大學校園信息化辦公室(以下簡稱信息辦)。經過近二十年的建設、應用和推廣,信息化校園的基礎設施已經逐步完善、信息化應用已深入到高校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為廣大師生和行政人員的工作、學習、生活等帶來了很大的便利,也促進了學校的規范化管理。2018年1月,復旦大學作為上海市唯一入選高校,進入教育部評定的“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試點”優秀試點單位之列。
日前,復旦大學邯鄲校區的第六教學樓已完成整修,搖身一變成為兼具科技感與藝術美的多媒體教學大廈。馬蹄形教室、投票桌椅、討論專用圓桌等大放異彩的現代化教學設計,電子班牌、智能移動充電、一體機觸控課表、納米黑板等一應俱全的現代化教學設備,為生態課堂和智慧校園的建設注入了鮮活的能量,也讓師生看到了更多便利和服務師生教學生活的信息化解決方案。
未來更進一步的智慧化復旦校園是怎樣的美景?“到2020年基本實現校園網絡‘一張網’、基礎設施‘一片云’、網絡安全‘一體化’、數據資產‘一張表’、用戶服務‘一站式’五個‘一’的重點工程。”在《復旦大學智慧校園建設三年行動計劃》中做出了勾勒。
制圖:實習編輯: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