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疫情爆發,給了很多疫情相關的供應商很大的機會,業績在去年出現了十倍以上的成長。包括額溫槍、非接觸測溫、人臉識別、無線門禁、疫苗、核酸檢測、防護服、醫用口罩和手套等物資,在過去一年中相關企業的營收都大幅增長。而以GPS(GE醫療、飛利浦醫療、西門子)為首的全球主流醫療設備企業,也是在全球范圍內出現供不應求,國產醫療設備如邁瑞、東軟、魚躍、新華醫療、威高、聯影醫療等國內醫療電子廠商,也出貨高漲,在去年年初即出現擴張增長,全年趕貨滿足醫療需求。一些以往冷門的醫療電子產品如額溫槍,耳溫槍更是成為上半年元器件行業需求爆漲的重要原因,最終導致全行業待續缺貨,延續至今不得解。
根據全國醫療保障信息化建設整體規劃,為方便群眾享受各項醫療保障服務、讓群眾切實得到“互聯網+醫?!钡谋憷⒃鰪娙罕姷墨@得感和幸福感,國家醫療保障局將面向全國逐漸開放電子醫保憑證試點工作,國家醫保局正式簽署了醫保電子憑證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推動醫保電子憑證全國范圍激活和移動支付應用,讓群眾切實得到“互聯網+醫?!钡谋憷?/p>
提到醫療電子產品,大多數人都可以說上來幾種,最常見的像家里用的電子體溫計、血壓計,醫院用的CT、B超,我們很容易把這些設備和其他的消費類電子設產品區分開來,因為用途很清晰,區分點很明顯,不過接下來我要說的一些電子產品似乎就不太好界定到底該如何分類。
長期以來在全國范圍內大力推進“智慧醫療”項目產品,利用互聯網思維與金融的有效融合,通過移動醫療業務打造“智慧醫院”,實現業務協同和資源共享,提高醫療服務效率和診療效率,同時為如今醫療資源緊缺、看病就醫難等社會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力爭為我國醫療現代化、信息化改革做出貢獻。
從事醫療行業的人都知道,在醫療設備企業全球范圍內,主要就是“GPS”三家。由于醫療設備需要長期的認證,現在國內的主要醫療電子企業均是從ODM走上OEM(自主品牌)之路。幫人設計、代人生產,貼牌賺取利潤是早期醫療企業的必經之路。從學習中成長,有了產品之后,再去申請產品的認證,這條路走得不容易,但是走出來的都活得不錯。尤其是2020年疫情年,醫療電子行業著實火了一把。下面是電子發燒友整理的一些企業的營收數據。
一方面是醫療電子設備的研發生產非常難。電子部件的研發技術難度高,品類多技術復雜,應用場景多,元器件產品供應鏈管理在疫情之后出貨量猛漲,上游備貨節奏突變,為行業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另一方面,漫長的認證之路,讓很多進軍這個領域的終端品牌企業,止步于長征半途。
體育用品這個行業涉及到的領域很廣,從服裝、鞋帽到賽車、裝備,可以說五花八門,我也算是體育用品的愛好者之一,盡管我不太買很多昂貴的裝備。在這個領域里我見過和參與設計過的有測量跑步沖擊的智能鞋墊、智能籃球、定位系統、心率帶子、呼吸帶子等等,他們都或多或少的提取了一些生理指標作為后臺計算和指導運動的依據,這些依據似乎都應該被劃入醫療范疇。還有一個需要關注的問題,那就是這些電子產品往往都有一個云平臺來對接一些數據,這些數據的去向是否存在風險,這些數據的結果是否需要保密,我曾經在一家互聯網公司就職,我發現數據一般都存放在云平臺上,并且后來人員可以很輕易的拿到這些數據,甚至拷貝出來,這個我想還是要注意隱私泄露的問題,這個也需要有一定的監管機制。
醫療電子之前需求穩定,產業格局變動不大。新的形勢下中國企業的機會更多了,但每一步要走出來都不容易。要做更多的產品,就需要更多的踏實的研發工程師,但目前國內對于電子相關的工程師的需求大增,薪水也在快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