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離主營業務,年底全面聚焦腫瘤醫療服務,新建行業永和智控這步棋能下好嗎?
“新建或收購4家醫院”
上市公司全面聚焦腫瘤醫療
近日(10月8日),或收豪A股上市公司“永和智控”再度發布“關于重大資產重組暨關聯交易事項的購家公司進展公告”,匯報“擬向制霸科技出售浙江永和智控科技有限公司 100%股權”相關事項的醫院醫療最新進展。
而這一次公告,上市也是拋下永和智控繼今年6月,宣布轉讓上述子公司 ,全面“退出流體智控業務,轉型腫瘤聚焦業務于醫療健康產業,年底預計將不低于4.3億元的新建行業交易資金,全部投入醫療產業”后,或收豪首次更新重大資產重組詳情。購家公司
同日,醫院醫療 同花順金融研究中心反映,上市有投資者向永和智控提問,面對2025年有望達到1023億元的民營腫瘤醫院市場,永和智控目前全資醫院資產僅有2家這一現狀的看法。
永和智控回答道:
公司已于2020年起向醫療健康產業實施戰略轉型,全面聚焦腫瘤精準放射治療領域,打造以腫瘤精準放射治療為服務核心的連鎖型??漆t院。
公司現已擁有達州醫科腫瘤醫院和昆明醫科腫瘤醫院,并參股西安醫科腫瘤醫院。
同時,公司正在積極推進重大資產重組,剝離原閥門管件產業,將資源優勢集中于醫療健康產業。依據公司2019年股票期權激勵計劃的業務考核條件,截至2021年底,公司將新建或收購4家醫院,目前,公司已基本鎖定兩家醫院業務的投資標的,相關收購事宜正在前期準備中,公司將按此計劃推進,具體以公司后續相關公告為準。
永和智控“新建或收購4家醫院”這個答復,對比2021年6月,永和智控董秘劉杰在接受財經媒體采訪時透露的“今年的目標是收購或新設不少于2家醫院”這條信息,明確了醫院新建或收購的具體數字。
或許接下來不足3個月的時間里,永和智控還會有與醫院投資有關的新動作。
據了解,永和智控全名為永和流體智控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主要從事流體控制設備及器材研發、制造、銷售,產品包括各類銅質閥門、管件等水暖器材,于2016年在深交所上市。
2020年1月,永和智控發布公告稱,全資子公司成都永和成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以支付現金方式收購了達州中科腫瘤醫院有限公司95%股權,股權轉讓價格為8860萬元。也就是以這個為契機,永和智控開始著手轉型,進軍醫療服務行業。
2020年9月,永和智控全資子公司成都永和成就昆明醫科的股權收購事項與龍巖市長峰網絡科技合伙企業簽署了《關于昆明醫科腫瘤醫院有限公司之股權收購協議》,以人民幣1.08億元的價格買下了昆明醫科腫瘤醫院,進一步擴大了自己在腫瘤醫療領域的布局。
而到了2021年,除了宣布剝離流體智控業務外,永和智控7月22日接受調研時表示,公司擬新建一家二級腫瘤??漆t院,從建設到達到盈虧平衡點預計在一年至一年半左右。每家醫院的預計投入在5000萬至7000萬左右,主要的投入體現在放療設備,約占整體投入的比例的60%。如醫院在達到盈虧平衡點后進入穩態運營,一般在三年左右可收回初始投資成本。
至于目前公司醫院目前的運營模式,永和智控表示主要依賴“設備+人才”的組合運營模式。
在專家人才方面,一方面基于公司實際控制人和管理團隊在本行業20余年的人力資源積累,另一方面與軍隊醫院改制分流出大量專家至民營醫院以及部分公立醫院的退休專家、學科帶頭人建立良好合作。
同時,公司定位“純粹的腫瘤精準放射治療”,計劃在全國多點布局,打造連鎖型的以腫瘤精準放療為服務核心的??漆t院模式。
此外有消息稱,永和智控曾經還投資過一家廈門永和醫科腫瘤醫院有限公司,不過目前該醫院已顯示“注銷”狀態。
能否“彎道超車”?
民營腫瘤領域掀起收并購熱潮
2020年,“胡潤百富”發布了一份“醫療大健康白皮書”。其中,“腫瘤醫院”以總收入764.7億元,平均營收49022.1萬元的成績問鼎“專科醫院營收能力”榜首,成為了民營醫療市場上“最賺錢”的??漆t院類別。
另一方面,國家衛健委官方數據顯示,2011年至2019年,我國腫瘤醫院入院人數從131.9萬人增長至344.5萬人,復合增長率12.75%;腫瘤醫院床位數從13.4萬張增長至24.2萬張,年復合增長率為7.67%。很顯然,我國腫瘤醫院床位供不應求,民營腫瘤醫療市場依舊具備相當可觀的發展潛質。
中國醫院協會民營醫院分會《全國民營醫院發展需求調研報告》亦顯示:在參與報告調查的144家民營醫院中,有7.6%的醫院將“腫瘤科”作為該院最特色的優勢專科,百分占比僅低于骨科、康復、婦產、神經內外科和腎病血液透析科。
換句話說,民營醫院發展腫瘤專科,雖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競爭,但總體而言,同質化并不嚴重,而且市場遠遠沒有飽和。
而近幾年,社會辦醫領域“腫瘤醫院”的收并購熱潮逐漸出現了復興之勢。
先有2017年-2018年,海爾集團旗下的盈康生命相繼收購友誼醫院、重慶友方、杭州怡康,設立長春盈康、長沙盈康等醫院;后又有2020年,海吉亞醫療赴港敲鐘,17.35億元收購蘇州永鼎醫院,擬收購華南地區地級市的民營營利性三級綜合醫院……
事實上,此前因大肆收購虧損爆雷,陷入破產危機的“民營醫院第一股”康醫療集團,從藏藥起家,轉型“大健康”的重要重要布局之一也是聚焦腫瘤醫療。
只不過,發展腫瘤專科,或是投資新建腫瘤醫院,民營醫療行業依舊面臨著以下三大類困難:
首當其沖的,就是2015年后,醫保對于復雜手術,包括腫瘤治療在內的相關報銷開始慢慢收緊。醫保限額后,不少醫療機構治療腫瘤病人,幾乎是做一個虧一個。治療越大的病,越危重的病人,虧損情況就會變得越嚴重。在沒有商保支持的前提下,腫瘤醫院營收數據漂亮,但實際凈收入不見得就如想象中的那么樂觀。
第二,腫瘤技術要求高,人才質量需求“硬核”,一方面是擁有高超技術和診療經驗的專家短缺,另一方面是人才招聘培養成本高。此前“丁香人才”有統計資料顯示,腫瘤科是國內醫生平均收入最高的科室沒有之一,而民營醫院獲取腫瘤科醫生的方式也大多為“高薪聘請”。
第三,公立醫院憑借品牌、人才和設備等絕對優勢,壟斷了國內95%以上的腫瘤醫療服務市場。民營腫瘤??谱⒍y以與公立醫院分庭抗禮,更多時候甚至只能在腫瘤康復領域“撿漏”。
曾有文章指出:近年來分級診療強基層的建設潮中,作為高發病、慢性病、大病的腫瘤醫療服務成為了基層公立醫院短期內很難彌補的短板,因此也給市場化辦醫提供了一片藍海市場,因此未來十年,會有更多的資本和醫生團隊入場布局腫瘤醫療服務,或將有更多腫瘤醫療服務業務為主營的上市公司涌現,并將在市場上加速布局。
腫瘤行業能不能在資本寒冬之下帶領民營醫療“彎道超車”?或許還需要時間打磨,等待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蛻變。
來源:民營院長俱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