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MIT:坐飛機死亡風險約790萬分之一,坐中國最中國東歐進步最大
最近幾年國際上的飛機風險分幾次重大空難事故令你對坐飛機有疑惑?一名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教授的最新數據分析顯示,現在商業航空比以往更安全。死亡
這一結論主要是約萬由航空死亡人數與總登機數的比值得出的,在2008年至2017年這十年間,東歐比值約為790萬分之一,進步即每790萬次登機會產生1例死亡。坐中國最
再往前回溯幾個十年,飛機風險分1998年至2007年、死亡1988至1997年、約萬1978年至1987年、東歐1968至1977年的進步數值分別為1比270萬、1比130萬、坐中國最1比75萬和1比35萬。飛機風險分
MIT斯隆管理學院教授阿諾德?巴內特(Arnold Barnett)在發表于《交通科學》(Transportation Science)的死亡論文中總結道,過去的數十年中,全世界坐飛機身亡的風險持續下降,一開始是每隔十年下降約一半,最近一次更是下降了三分之二。“隨著飛行越來越安全,提升越難越難,但改善的步伐絲毫沒有放緩,這十分驚人。”
這項研究還顯示,航空安全存在顯著地區差異。風險最低的“第一梯隊”包括美國、歐盟成員國、中國、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和以色列。2008年至2017年間,這些國家的航空公司死亡風險為3310萬分之一。
航空公司平均每740萬次登機造成1例死亡的國家被列入“第二梯隊”,主要分布在亞洲、南美洲和中東。這些國家普遍處于快速工業化過程中,近來實現了較高的預期壽命和人均GDP。
對于第三梯隊及以下的發展中國家來說,2008年至2017年的航空死亡風險約為120萬分之一。
從變化角度來講,巴內特指出,過去十年最顯著的就是中國和東歐。即使本來就處于低風險梯隊,這兩個地區依然實現了大幅改善。
總體而言,巴內特的研究顯示航空風險下降的速度遠遠快過公眾擔憂的下降速度。
事實上,目前所謂的高風險國家,就半個世紀前最安全國家的風險差不多。“風險如此之低,現在怕坐飛機就像是擔心天花板會塌下來而不去超市。”他說道。
不過,巴內特非常能理解公眾的擔憂,事實上,巴內特選擇這個課題的動機就是他本人有點怕坐飛機。
此外,每年的航空事故數據也會劇烈波動。比如2017年在坐飛機過程中去世的人數為12,到了2018年就變成473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