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金蘭
朱金蘭,朱金照顧女,蘭多1946年2月生,年日瑯琊區西澗街道關山村村民。癱瘓1990年,朱金照顧朱金蘭的蘭多兒子陳立軍因為車禍失去肢體行為能力,至今癱瘓在床,年日朱金蘭和丈夫為兒子四處奔波、癱瘓尋醫問藥,朱金照顧但依然無法治愈。蘭多1995年,年日朱金蘭的癱瘓丈夫也因病離開人世,朱金蘭獨自承擔起照顧陳立軍的朱金照顧重擔,一日三餐洗衣煮飯、蘭多端屎端尿、年日早晚擦拭身子、按摩四肢,雖然陳立軍臥床三十余年,但身上卻從來沒有異味,也沒有出現過褥瘡。朱金蘭三十余年如一日照顧癱瘓在床的兒子,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母愛深似海。
走進關山村,聽村民說起朱金蘭,有人同情有人嘆息,但更多的人是欽佩和敬仰。三十年來,她遭逢兒子突遇車禍,癱瘓在床,生活不能自理的困境,老伴早早離世,一個人扛起家庭的重擔。面對這一切,朱金蘭沒有被不幸打倒,而是積極面對,盡心照顧兒子,沒有一句怨言。
今年已經54歲的陳立軍,在二十多歲的時候,因為車禍失去肢體行為能力,至今癱瘓在床。發生車禍后,朱金蘭和丈夫為兒子四處奔波、尋醫問藥,不管多遠,不管多累,他們都會帶著兒子去治病,但是還是沒有辦法治好兒子。三五年之后,丈夫也因病離開人世,生活難上加難,照顧兒子的重擔就落在這個平凡而又堅強的母親朱金蘭身上。
原本性格開朗的陳立軍剛開始不愿接受這個殘忍的事實。“我是廢人,讓我去死!”他變得郁郁寡歡,自暴自棄。每逢想不開時,母親朱金蘭都會耐心開導:“好死不如賴活著。”如今,陳立軍不再有這樣的想法。“是自己生的,就得養好他。”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朱金蘭卻一語道出母親對兒子真摯而樸素的愛,這種愛深深融化在三十多年如一日的悉心照料中。看著癱在床上的兒子,朱金蘭欲哭無淚,她只能默默地支撐,因為她是兒子唯一的依靠,如果她都不管,陳立軍就沒人照顧了,等待他的是什么,朱金蘭不敢想。
一日三餐洗衣煮飯、端屎端尿、早晚擦拭身子,是朱金蘭每天雷打不動的工作。長期臥床的病人,最怕的就是生褥瘡,俗稱“壓瘡”。如果護理的時候不夠仔細,沒有把病人身體的清潔工作做到位,就很有可能出現。然而陳立軍臥床三十多年,身上卻從來沒有異味,也沒有出現過壓瘡,只是整個身形看起來有點扭曲,但他臉色紅潤,手臂和后背露出的皮膚也較光滑。可見朱金蘭照顧得多用心,護理得多到位。陳立軍雖然癱瘓了,終究是一個成年男人,我們很難想象她究竟用了多大的力氣,才能給兒子翻身擦洗,讓他活動筋骨,這或許就是“為母則剛”吧。
三十多年來,朱金蘭從未跟兒子生過氣、紅過臉,即便兒子偶爾發個脾氣,也是好言安慰。因為不放心兒子一人在家,朱金蘭從不敢出遠門。她為了兒子苦過、累過、痛過,但從未放棄過。母親就是陳立軍的精神依靠,看著白發蒼蒼的母親還在為自己端屎端尿時,陳立軍最好的孝順方式就是堅強、開心,以更加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只有這樣母親才能放心。盡管家務繁忙,但是若得知鄰里鄉親有誰遇到困難,朱金蘭總會盡力幫忙。每當村委會去看望陳立軍的時候,都能看到家里被朱金蘭收拾得干干凈凈,一臉淳樸的朱金蘭說:“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國家政策也好,給我們提供經濟救助,你們也一直幫我們。如果是生活在過去,我們真的不知道怎么辦。”
時光穿越了76個年頭,一頭烏發變成了滿頭銀絲,朱金蘭用一生的心血守護著癱瘓的兒子,慈母恩無盡、孝子愛不竭,只要有愛,幸福便不曾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