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經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及翻記原問題。百丈山記原文及翻譯作者角度描寫,角丈山百丈山記原文及翻譯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度描
1、寫百登上百丈山約三里多路,文及右邊俯臨深險的翻譯山谷,左邊連接著陡峭懸崖;重疊的百丈石塊形成臺階,走了十多級臺階方才越過。山記
2、原文譯作百丈山的及翻記原優美景色大概就從這里開始了。
3、角丈山沿著石階向東走,度描就能看到一個小澗,有一座石橋橫跨在它上面。
4、澗里長滿蒼翠的藤蔓和參天的古木,這里即使在盛夏中午最炎熱的時候,也感覺不到逼人的暑氣;澗中水流清澈,從高處急速流下,發出淙淙的聲音。
5、越過石橋,沿著兩邊山崖曲折小路而上,可以發現一座寺廟,寺廟大致有三間小屋,都不能容納十來個人。
6、但這里前面可以俯瞰清澈的澗水,后面臨近一泓小池,習習清風從兩邊山峽間吹來,整日不停。
7、門內橫跨小池的又是一座石橋,越過石橋向北走,踏著數級石梯能夠進入一座庵中。
8、庵里只有幾間老屋,低矮而又狹窄,沒有什么值得觀賞的。
9、只有庵中的西閣樓風景優美。
10、溪流從西邊山谷中順著石頭縫隙奔射而出于西閣之下,南邊和東邊溪水一同注入小池中,從小池中瀉出,形成前面所說的小澗。
11、西閣位居小澗的上游,正對著湍急的水流和峻峭的山石相撞搏擊之處,最值得觀賞。
12、然而在西閣后面,卻是石壁,沒有什么風景可看的。
13、唯獨在夜里睡在西閣樓上,枕席下面就整宿都響著潺潺的流水聲,聽久了,更感到悲涼,這種情境令人覺得可愛罷了。
14、 出了山門向東,走十多步,可以看到一座石臺,其下面臨懸崖峭壁,深暗險峻。
15、在草木叢雜的地方向東南眺望,可以看見一掛瀑布由前方巖石洞穴中噴涌而出,凌空而下長達幾十尺。
16、瀑布的飛沫就像飛散的珍珠噴灑著霧氣,在日光照射之下,光彩鮮明,晃人眼目,讓人不敢正視。
17、石臺正對著山西南的缺口,對著蘆山,此山獨立挺拔而出,周圍其它幾百里間的高低山峰,也都歷歷在目,十分分明。
18、太陽迫近西山,余暉橫斜照耀之下,群山或紫或翠,重疊相映,數也數不盡。
19、早晨起床向山下探視,滿山遍野白云飄蕩,像大海波濤起伏;而遠近各座山峰隱現于其中,就像時而在飛奔,時而在漂浮,來來往往,有的涌現,有的隱沒,頃刻之間,變化萬千。
20、石臺東面,小路斷絕,那些畏懼險途的人不敢走,但百丈山值得觀賞的景物到此也就窮盡了。
21、 我和劉允父、平父、呂淑敬、表弟徐周賓一起游覽了百丈山, 大家都賦詩記述百丈山的勝景,我詳細敘述了一行人游覽的經過。
22、百丈山最值得觀賞的地方,要數石磴、小澗、山門、石臺、西閣、瀑布幾處景點了。
23、因此每一處別外寫了首小詩來記述這里的景致,獻給同游的朋友,并且借此告訴想前往(游覽)卻沒能成行的人。
24、 ①卑庳(bēi):低矮。
25、庳:原作“痹”。
26、 ②當:面對。
27、水石峻激相搏:山石峻峭,水流湍急,水石相撞,如同搏擊。
28、 ③“乃壁”二句:承上句說,然而在西閣后面,卻是石壁,沒有什么風景可看的。
29、“乃”,而,卻,表示轉折語氣。
30、“壁”,石壁。
31、“其”,指西閣。
32、 ④峭(qiào)岸:懸崖峭壁。
33、 ⑤深昧:深暗。
34、 ⑥林薄:草木叢雜的地方。
35、 ⑦瀵(fèn)涌:水同源分流噴出。
36、這句是說,看見瀑布由前方巖石洞穴中噴涌而出。
37、 ⑧紫翠重疊:是說群山在夕陽照耀下,或紫或翠,重疊相映。
38、 ⑨“既皆”句:朱熹著有《游百丈山以徙倚弄云泉分韻賦詩得云字》。
39、 ⑩敘次:依次敘述。
40、各別為小詩:每一處另外寫了一首小詩。
41、《百丈山六詠》是六首五言絕句。
42、今錄其中題為《瀑布》一首:“巔崖山飛泉,百尺散風雨。
43、空質麗清暉,龍鸞共掀舞。
44、”識(zhì):記。
45、夫:那些。
46、年月日:這里略去了寫這篇游記的具體時間。
47、 歷歷:清晰分明的。
48、 殫:盡;完 百丈山:在今福建建陽市東北與今武夷山市交界處,海拔690米。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