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防對假世界公認的最早發行和使用紙幣的國家,早在宋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偽技已出現紙幣“官交子”。應該樣宋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古人古人官府正式成立“益州交子務”,防對假印發“官交子”,偽技標志人類正式進入紙幣時代。應該樣但在官交子正式發行還不到20年,古人古人社會上便出現了“偽交子”。防對假據《宋史·孫甫傳》,偽技由于“偽造交子多犯法”,以至于當時轉運使“欲廢不用”。那么,早期紙幣是如何防偽的?首先是控制造幣紙張。當時官府選定“川紙”,作為印鈔專用紙張。川紙是用楮皮制造出來的高級紙張,又稱“楮紙”,故古人也稱紙幣為“楮幣”或“楮券”。
宋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由于紙幣發行量和使用量均大增,為保證鈔紙的供應,朝廷在成都設置了專門的“抄(鈔)紙場”。為加強管理,“遣官治其中。”抄紙場的工人不能隨便進出,并配給人員編制。宋朝廷為何定川紙為印鈔專用紙?這與當時四川先進的造紙技術有直接關系。早在唐代,成都人已發明了“水紋紙”,分明、暗兩種印花,其他地區根本造不出來。現代紙幣上的水印防偽技術,即由此而來。除了楮紙,后來還用桑穰、芙蓉膜等材料來制造皮紙印鈔票。所謂“桑穰”,乃桑樹皮的第二層,系制造印鈔紙的上等原料。但到后來,鈔紙質量下滑。據《續文獻通考·錢幣考》,嘉熙年間(公元1237年至1240年),朝廷籌備印造十八界會子,因鈔紙不足,除遣官置局抄造外,還命令隨紙局“所在州軍任責撩紙”。元代時甚至還曾改用榆皮來制造印鈔紙,質量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