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書記和朱校長來到附一院的病區災區傷員特設病房,看到附一院專門為這次安置災區傷員開辟的慰問裝修一新的病區,兩位校領導的校黨眼神里都流露出了肯定和贊許!的政主震災確,眼前這安靜溫馨的領導環境,寬敞明亮的前往病房,干凈整齊的附附被褥,以及門口醒目的院川歡迎牌和橫幅,時時散發著暖人心扉的病區家的氣息,讓剛剛到來的傷員感受到了親切和真情。而各司其職、默默地忙碌著的醫護人員,則用無微不至的醫護表達著蘇州人民對四川災區人民的深情厚意。
在病區門口,兩位領導首先將一束鮮花獻給了醫務人員代表,向他們的辛勤勞動表示親切慰問。走進病房后,兩位領導又將鮮紅的康乃馨輕輕放在了病員代表的枕邊,親切慰問了傷員,還親自給29位病員一一送上代表著蘇大師生的關愛和溫情的慰問金,并告訴他們,來到這里就是到了自己的家,希望大家安心養病,醫院會用最好的醫生、最好的服務、采取一切措施使大家早日康復。
17歲的傷員李春陽是被媒體廣泛報道過的那個“可樂男孩”的同班同學,兩位領導在詳細地詢問了他的病情及家里的受災情況,并鼓勵他安心養傷,早日康復回到學校念書,同時還表示歡迎他日后報考蘇州大學。同一病房的洪友平是左跟骨粉碎性骨折,他緊緊握住朱校長的手地表達感激之情,并告訴他,地震時他正在磷礦工作,一直到22日才被援救出來,在這十天里,他最初是靠地上的草來維持生命,直到幾天后下了雨,他才喝到了水。在馬興書和馬萬斌父子倆的病床前,王書記關切地說:“四川人民與我們心連心,蘇州就是你們的家,有什么困難、有什么需要,盡管對我們說。醫院一定會盡最大的努力把你治好。”
目前,附一院的29名由四川華西醫院轉來救治的傷員多以骨外傷為主。傷員中,年齡最大的為84歲。來到附一院后,除了對傷員進行及時的治療和周到的照顧外,醫院還為傷員進行了心理測試并建立了心理檔案,以便進行及時的心理疏導,現在病員們的傷情基本穩定,每個傷員由2個醫生、一個護士的配備進行檢查治療。
附二院的特設病房安排在新造好的急診大樓內,醫療條件和設施都是新的,愛心病房內暖意濃濃、充滿溫情,醫護人員連夜工作,使得災區同胞得以安心調養和治療。
王書記和朱校長走進的第一個愛心病房里住的是一對夫婦,他們是67歲的潘紹祿和肖華秀,“你們想得非常周到、細致,我們心里非常感激、感謝”,夫婦倆告訴前來探望的領導們,“這里讓我們感覺就是在自己的家里”。
29名災區傷員牽動附二院醫務人員的心,臨床、護理、醫技、后勤、行政齊心協力投入了這場救治工作中。附二院為災區傷員專門配備了醫療小組,更讓人感動的是,其他醫務工作者在下班后,自發地來為這些災區病員們服務,有的為他們理發,有的為他們剪指甲、洗臉、擦身,愛心病房的29名患者及陪同患者從四川來蘇州的23名家屬一個個眼中噙滿感激的淚水告訴筆者,“讓我們感覺就是在自己的家里”。
據悉,在29名災區傷員轉入附二院的同時,心理醫生、營
王書記和朱校長認真聽取了醫院對傷員的治療情況,他們細心地叮囑醫院有關負責同志,在盡可能的情況下把相識的和同一個地方的傷員調整在一個病房,好讓他們互相有照應,更方便些。他們還來到看護傷員的志愿者中間,深情地對大家說,在這次災難面前,中華民族充分體現出了凝聚力、向心力和面對困難英勇奮戰的精神,大家一定要努力配合醫院盡力把傷員護理好、照顧好。
臨別時,王書記和朱校長再一次表示感謝并提出希望,希望醫院的干部和醫護人員要精心醫治、護理和照顧好全體傷員,幫助他們解決好各種困難,讓傷員早日痊愈,愉快地返回四川繼續工作和學習,重建家園。廣大醫護人員表示,要全心全意傾情救治好每一位傷員,齊心協力圓滿完成醫治任務,用實際行動來體現蘇州人民的熱切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