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歲媽錢報記者曾經就“尿床”的記事話題,采訪過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腎臟泌尿中心主任毛建華教授。起尿求助昨天,床無他告訴記者,兒科報道出來之后,醫生他收到了很多求助短信。歲媽
摘要:
去年冬天,記事錢報記者曾經就“尿床”的起尿求助話題,采訪過一位兒童泌尿科專家。床無昨天,兒科他告訴記者,醫生報道出來之后,歲媽他收到了很多求助短信。記事
比如有個9歲的起尿求助小女孩尿床了怕被大人發現,用電吹風吹床單,結果差點把租住的出租房燒了;還有個30歲的媽媽從記事起就開始尿床,一直沒去正規醫院看過……
在老百姓看來,尿床是件丟人的事,但在醫生眼里,尿床是種疾病,沒什么丟臉。
“16%的5歲兒童和10%的7歲兒童患有夜遺尿,并且3%左右的患兒會一直持續到成年。”專家強調,遺尿癥是常見的、可控制的疾病,越早治療對孩子的身心健康越好。
30歲了還尿床
她求助兒科醫生
有位媽媽曾經帶孩子來浙大兒院看過“遺尿門診”。孩子的病治好了,她也鼓起勇氣把自己過去三十多年“羞于啟齒”的秘密告訴了醫生。
這位媽媽說,自己也不清楚尿床有多少年了,大概從記事開始每周就尿床2-3次,后來到了十幾歲,尿床次數越來越多,有時一周到了7次。
她父母以為尿床會在成人之后好轉,就沒有帶她去正規醫院看,就這樣,一直尿到了如今。因為有行醫資格的限制,專家給她提供了專家建議,讓她去成人醫院治療。
老百姓俗稱的“尿床”,醫學上稱為夜遺尿,是一種病,但很多老百姓并不這么覺得。
國際尿控協會兒童委員會、國內兒科醫師協會腎臟專委會曾做過“國內大眾對兒童夜遺尿疾病認知度”的在線調研。參與調查者中,超過50%的認為,尿床不是病,長大了就會好。
專家介紹,尿床的病因很復雜,跟遺傳、心理、生長發育都有關,體內缺乏“抗利尿激素”、孩子的膀胱容量不夠大、充盈的膀胱沒有向大腦發送信息等,是夜遺尿的重要原因。
尿床對孩子的心理傷害很大
要治必須得趁早
這項調查還顯示,有近40%的家長認為,尿床是孩子的故意行為,甚至責備過孩子,有一些家長還因此產生了焦慮情緒。其實,持續存在的夜遺尿將嚴重影響患兒自尊心與自信心,是影響兒童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醫院開設“遺尿門診”以來,很多孩子的遭遇都讓醫生們特別心疼。專家記得一個孩子,10歲了,晚上睡覺還在用尿不濕,在很多地方治過病,剛見到他時,孩子一直低著頭,問問題,也不回答。
有研究表明,尿床對孩子的創傷僅次于父母離婚和吵架。孩子因尿床感到羞愧、沮喪和自卑,尿床的孩子更容易性格孤僻、內向、缺乏自信心、不愿和同學交往、恐懼集體生活。專家說,希望大家改變對尿床的看法,對于孩子偶爾的尿床,父母不應該過多地責備;而對于有遺尿癥的孩子,頻繁地洗床單之前更應該做好和孩子的溝通。
專家也提醒家長,5歲以上每周有超過2次以上的夜間尿床,那孩子很有可能是有遺尿癥。要盡早帶孩子就醫。
相關閱讀:
小兒遺尿病因
小兒遺尿癥狀
小兒遺尿怎么辦
小兒遺尿疾病診斷
小兒遺尿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