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二五”規劃已形成初稿,北京進入論證銜接階段。發布昨日,規劃北京市委通過的制定指標《關于制定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對外公布,建議沒有此前常用的建議各類經濟社會發展的量化指標,如GDP等。消失
公共服務均等化需提高
建議分析,北京首都城市建設管理中面臨著人口膨脹、發布交通擁堵等問題;城鄉一體化建設任務仍然十分繁重,規劃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需要進一步提高;社會管理工作亟待加強。制定指標
與五年前北京市委對“十一五”規劃的建議建議稿相比,此次建議更多強調北京未來的消失“科學發展”與“可持續發展”,對發展主要目標的北京建議不再強調量化指標,而更多著墨于交通、發布人口管理、規劃改善住房條件等方面,更加注重“主要保障和改善民生”。
建議沒有各類具體指標
與“十一五”建議相比,北京市委對“十二五”規劃的建議更強調協調和統籌,明確提出首都的發展應與城市性質和功能相協調,堅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并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使首都的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相適應。
在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上,北京市委對“十一五”規劃的建議稿量化很細致,具體到了發展變化的百分比上。如提出,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到2010年實現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北京全市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6%;萬元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5%。
著墨重點在焦點問題
在昨日公布的“十二五”規劃建議中,主要目標未再強調量化指標,而是被歸納為“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居民收入較快增長”、“城鄉環境更加宜居”等6大方面,更多著墨于近期普遍關注的領域和矛盾。其中,“點名”關注了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區、人口調控服務管理、交通等基礎設施承載能力以及城鄉社保體系健全等焦點問題。
與“十一五”規劃建議相比,“文化的發展繁榮”被首次納入“十二五”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文化創意產業和公共文化設施普及成為北京發展(香港)軟實力的內容。
【北部地區】
中關村建兩科技城
以推動中關村科學城與未來科技城建設為著力點,打造以海淀和昌平南部地區為依托的北部研發服務和高新技術產業聚集區。
【東部地區】
聚焦通州新城建設
東部地區聚焦通州新城建設,推動臨空經濟創新服務中心建設,發展高端商務、現代物流和戰略性新興產業。
【西部地區】
建首鋼高端服務區
加快推進永定河綠色生態發展帶建設,建設綠色、低碳發展和循環經濟的示范區,積極打造首鋼高端產業綜合服務區,推進石景山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區建設。
【南部地區】
建首都新機場項目
全面落實“城南行動計劃”,抓好首都新機場、麗澤金融商務區等重點項目建設,推進房山高端制造業新區建設,舉辦好中國(北京)國際園林博覽會,大幅提高城南發展水平。
■ 解讀
多中心疏解人口和產業
建議原文:按照“兩軸兩帶多中心”的規劃要求,加快新城和重點鎮建設,提升郊區城鎮的建設水平、規模和產業聚集度。主動對接環首都周邊地區的發展建設,進一步增強北京作為京津冀地區核心城市的綜合輻射帶動能力。
解讀:北京市社科院經濟所所長、參與北京“十二五”規劃課題研究的趙弘表示,經過了這么多年的發展后,北京仍舊是單中心格局,城六區承載了62%城市人口,70%的經濟產出,城市中心的功能過于集中,交通擁堵問題日益嚴重。
“多中心”格局則意味著,今后北京將著力在四環、五環外部署多個新的空間載體,這些中心不是只承擔居住功能的衛星城,而是自身具備城市循環功能的區域。“多中心”格局將拉大北京的城市框架,人口和部分產業功能將隨之外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