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12月18日從第二次青藏科考隊了解到,最新第二次青藏科考“亞洲水塔動態變化與影響”任務“亞洲水塔變化及其廣域效應”專題、研究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環境變化與多圈層過程團隊,第極依托高精度數據集構建和洪水建模工作,冰湖綜合研究了第三極冰湖變化、活動和基歷史潰決洪水特征以及冰湖潰決風險,加劇厘清了當前第三極冰湖的威脅活動特征以及潰決洪水對下游的潛在風險。相關成果近期在國際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下游
研究結果表明:
(一)2018–2022年間,社區施安第三極冰湖面積擴張了22.68±8.84平方公里(圖1),礎設喜馬拉雅東部和藏東南地區的最新冰川末端接觸湖主導第三極冰湖擴張。
(二)1980年以來,研究第三極冰湖潰決頻率存在顯著增長趨勢(圖2);冰崩是第極導致冰湖潰決的主要誘因,造成了第三極63%潰決事件;近十年,冰湖藏東南地區和中國-尼泊爾邊界地區是活動和基冰湖潰決洪水高發區。
(三)該研究評估表明,第三極地區有379個極高危險和1120個高危險冰湖,模擬結果顯示,對下游的潛在洪水淹沒范圍達6353平方公里;評估有85個冰湖具有極高潰決風險、113個冰湖具有高潰決風險,主要分布在喜馬拉雅東部和藏東南地區,對水電設施、農田、建筑、道路和橋梁等下游人類社區和基礎設施安全造成威脅,是未來需要重點關注和防治的冰湖。
圖1 2018–2022年第三極冰湖變化趨勢以及不同類型冰湖在區域上的分布
圖2 第三極歷史冰湖潰決洪水事件時空分布
冰湖的快速擴張和形成是過去幾十年第三極地區環境變化最為突出的特征之一。冰湖在受到外源擾動時,如冰崩和滑坡,或因冰磧壩內部埋藏冰融化導致壩體破裂,會產生冰湖潰決洪水,其具有洪峰流量高和破壞性大等特點,對下游的社區和基礎設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據統計,過去百年間,第三極發生100余起源自冰磧湖的潰決洪水事件,累計超過7000人喪生。
近年來,我國科學家聚焦第三極地區冰崩、冰湖潰決等冰凍圈災害的科學觀測研究與應對,尤其是第二次青藏科考加快了建設冰崩和冰湖潰決災害監測預警科考平臺的步伐。目前已在中尼邊境的西藏自治區樟藏布流域次仁瑪錯冰湖和雅魯藏布江色東普溝分別建立了自動化的監測預警平臺,實現了監測影像和數據的實時傳輸與快速分析,為區域防災減災提供科學支撐。(總臺記者 陳琴 拉巴次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