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發展電子商務和快遞業務,新引擎能夠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高質在促進產業發展的展調同時助農增收。今年以來,研行昭通市電子商務呈現增長勢頭,電商點燃在促進農產品產銷對接、經濟優質優價,發展推動農業轉型升級、新引擎提質增效,高質拓寬農民就業增收渠道等方面成效顯著,展調為推動昭通高原特色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研行
數據顯示,電商點燃今年前三季度,經濟全市實現網絡交易額166.41億元,發展較去年同期增長25.62%;實現網絡銷售額27.9億元,新引擎較去年同期增長24.38%。
上海·昭通對口幫扶特色商品展銷網絡直播現場。
補短板,建網絡
電商進村組,農貨賣全國
“嘟——”一輛輕卡停靠在昭陽區鳳凰街道悅樂街22號中通快遞營運服務分中心門口,司機走進分揀中心,把自己負責配送的包裹一一放置在相應貨架上。最多半天工夫,這些擺放整齊的包裹就會被它們的主人帶回家。“服務中心投入使用后,平均每天要中轉幾百件包裹。”負責人陳女士說。
悅樂街上除了這家中通服務分中心外,還有一家韻達快遞營運服務分中心。這兩家服務分中心占地面積不大,但交通便捷。“這兩個服務分中心整合了所有快遞公司的業務,比如我們這兒還中轉順豐、郵政、京東等快遞行業的包裹。”陳女士介紹,整合后,快遞公司成本降低,寄件費用也相應降低。
除了擔任服務分中心負責人,陳女士還經營著一些農產品,如蘋果、雞蛋、天麻等,今年以來農產品銷售額達數百萬元。“足不出戶,‘土貨’出山進城,電商發展給大家帶來了紅利。”陳女士說。
這是昭通市加快補齊社區(農村)物流設施和服務短板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和發展,昭通市電商行業也得到了快速發展。截至目前,昭通市共有各類電商企業5000余家,網絡交易額及網絡銷售額逐年增長。建成1個市級農村物流配送中心,9個縣級農村物流配送中心,145個鄉鎮農村物流配送中轉站,784個村級農村物流配送中轉點,鄉(鎮、街道)物流快遞覆蓋率達80%以上,且物流快遞覆蓋建成的全部鄉(鎮、街道)、村(社區)兩級電子商務公共服務站點。
“家人們,來近距離看一下樹上的蘋果。你現在看到的是什么樣的果子,收到的就是什么樣的果子。”“我幫大家咬一口,脆脆的,拉近鏡頭再看一下,水分是不是很足?果皮是不是很薄?”近日,在昭陽區蘋果基地里,網絡主播張濤賣力地向網友推介昭通蘋果。
“您有新的訂單,請及時處理!”另一邊,客服和線下工作人員接單、打印單號、分級、套網、裝箱、發貨……
云南道合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盧春城介紹說,利用抖音、微信朋友圈、淘寶等平臺銷售昭通農特產品,他不僅實現了致富目標,還把蘋果賣到北京、上海、廣東、浙江等地,打響了昭通蘋果品牌,提升了昭通蘋果知名度。
自電子商務進農村(社區)綜合示范項目實施以來,昭通市始終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省兩級文件精神以及項目建設相關標準,按照全市“一盤棋”整市推進綜合示范項目的思路,抓好項目統籌、資金統籌和推進力量統籌,積極探索農村電子商務整市推進新模式和電商扶貧新機制,以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項目為抓手,以信息化促進產業發展為方向,發揮農村電子商務拓市場、促消費、帶就業、助脫貧、穩增長的重要作用,健全農村電子商務支撐服務體系,擴大電子商務服務領域,提升農村電子商務應用能力,筑牢農村產品“上行”基礎,培育和壯大農村電子商務經營主體,拓寬昭通農特產品網銷渠道,全力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項目建設。
截至目前,全市建成1個市級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11個縣級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145個鄉級電子商務公共服務站,784個村級電子商務公共服務點。
主播在推介農產品。
直播后臺工作人員在備貨。
新零售 新農業
探索新業態,提升價值鏈
初冬時節果飄香,永善縣檜溪鎮源勝村剎水壩2000畝連片臍橙園里,來自大關縣的水果商鄭軍正穿梭在臍橙樹間,忙著挑選品質上乘的臍橙。
“從9月開始,就跟鄉親們陸續簽訂臍橙的統一收購合同,采摘后通過電商平臺銷售,兩三天就能到達消費者手中。”鄭軍說。據介紹,為提升臍橙的附加值,永善縣檜江臍橙種植專業合作社率先在村里種植綠色“紐荷爾”臍橙品牌,主動對接線上線下市場,實現每年包裝銷售臍橙100噸左右。
電商平臺主動到農產品源頭建基地、訂合約,通過產地直采等模式賦能農產品產業鏈,成為推動農村產業發展的新動能。
“陳老板,你這個菌子長勢不錯哦!我們中國移動云南公司這邊有一個‘彩云優品’平臺,可以把農特產品整合在網上銷售。”在鹽津縣鹽井鎮芭蕉村,駐村第一書記張智杰向種植大戶陳輝奎介紹道。
2021年11月,云南移動駐村工作隊引入銷售職業經理人,創新消費幫扶模式,拓寬消費幫扶渠道,成立云南鹽津芭蕉村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通過“黨建引領+‘832平臺’+村集體經濟+合作社+電商銷售”的商業模式,整合云南移動“彩云優品”平臺資源,兩年間累計實現銷售收入1000余萬元,為村集體經濟帶來分紅30余萬元。
農產品電商,不是簡單地把農產品搬到網上,關鍵是要推動產業鏈升級。通過訂單式農業、基地直采,打造線上線下融合的新零售模式,鍛造生鮮農產品新型供應鏈,提升物流配送效率,推動新農業與新零售相結合,凸顯出優質農產品的競爭力。
據介紹,農產品銷售模式不斷創新迭代,直播帶貨模式已成為農產品上行的重要抓手。許多農民通過微信或直播銷售自家農產品,一大批“網紅”涌現,農產品購買轉化率提升明顯。除此之外,“電商+旅游+采摘”新模式也正在帶動農戶增收致富。多地結合自身農產品產業特點和地域特色,探索農耕體驗、休閑度假、研學旅行等農旅融合新業態,有效提升農產品價值鏈。
近年來,昭通市以“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為引領,以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加強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經營為重點,依托全市現有農業產業優勢以及資源優勢,大力推進政策、管理技術以及服務質量創新,著力營造規范、誠信、安全的農產品電子商務消費環境,積極激活現代農業發展新動力,不斷增強農業農村發展后勁。
主播在直播帶貨。
學技能,促創業
培育新農人,助力新產業
“培訓5天,專門學直播和拍短視頻,學到不少新知識。”前不久,昭通市農村電子商務人才培訓班在上海開班,學員魏蘭蕊第一時間報了名。由市農業農村局選派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家庭農場主、種養大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農業龍頭企業負責人以及從事農村電子商務人員共60人參加全封閉脫產培訓。課堂上,培訓老師采取理論與實操相結合的方式,手把手教鄉親們通過手機直播帶貨。
提升農民數字素養,助推產業更好發展。近年來,昭通市持續推進農民手機應用技能培訓,組織各地舉辦農民手機應用技能培訓周活動,結合農產品網絡營銷等主題,助力農民提升農產品電商銷售技能。截至目前,開展電子商務培訓5萬人次以上,培訓對象滿意度達90%以上。
昭通市各縣(市、區)依托優質農產品資源,加大電商行業的培育和扶持力度,積極引導企業、專業合作社、農產品種植養殖大戶拓寬銷售渠道,開展農特產品線上宣傳推介,線下送貨配貨,探索出了一條“電商+農特產品”銷售助農增收的路子。
走進電商企業永善大美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收到平臺訂單后,正在進行農產品配送,及時把永善干花椒銷售到昆明、上海等地。為促進農產品銷售,增加群眾收入,2018年以來,永善縣加大電商行業的培育力度,全縣共組織開展電商培訓145場次,培訓電商人才6074人次。把種植大戶、致富帶頭人培育成電商達人,把龍頭企業、中小企業培育成電商企業,不斷拓展企業電商業務。截至目前,該縣共有電商企業900余戶,電商從業人員1800余人。近五年來,該縣電子商務交易額累計實現19.7億元。電商經濟已成為永善縣助農增收的“新引擎”。
政策給力,農村電商已成為農村創業的大舞臺。水富市向家壩鎮永安村,一大批新農人推動農產品外銷,為農村電商發展注入活力。永安村“00后”新農人王磊是電商創業者中的一員。他借助家鄉永安金谷大米的“金字招牌”,注冊成立云南土二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利用抖音、視頻號、拼多多、快手等平臺直播賣貨。為了匯聚更多力量,王磊還吸納了20名來自不同學校的大學生參與。“我們自己會在網上觀看同類型的優秀直播進行學習,還會參加專業的電商培訓。”
近年來,昭通市以發展農村電商為突破口,積極探索“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之路,推動農產品商品化、網貨化,增加農民收入。
直播后臺,工作人員在裝箱。
電商經濟助力鄉村振興,供應鏈是直播帶貨的生命線。幾個月前,“2023阿里巴巴1688+直播電商助力鄉村振興”高峰論壇在昭通市舉行,進一步搭建云南好產品與直播達人之間的供銷合作橋梁。論壇期間,阿里巴巴1688聯合省內眾多直播達人共同搭建“云南好物優選中心”,為直播達人與省內企業建立長期合作的平臺,帶動更多直播達人投入云南好產品的推廣工作中,促進省內產品銷售,共同打造更優質、更暢銷的“云南好物”。
揚帆起航正當時。昭通市通過開展農村電商宣傳,針對建檔立卡貧困青年、返鄉農民工、返鄉大學生、農村婦女等群體,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訓;通過建立農村青年創業培訓機制,為有需求的電商創業青年提供專業培訓。這些措施有效帶動了老百姓創業就業,推動農業產業蓬勃發展。
昭通日報記者:唐龍泉飛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