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召開的科技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強調,做好城市工作,運動有顏要“以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文化以堅持城市內涵式發展為主線,城市以推進城市更新為重要抓手”。更新今年以來,讓城各地通過精心規劃與設計,市更著力將城市的特色顏值、氣質與城市更新有機融合,科技讓城市更有顏值、運動有顏更有特色。文化
首先,城市來看看城市更新中的更新“科技元素”。今年,讓城在北京等許多大城市的市更更新改造現場,多了一個巨型的、類似“充氣城堡”的白色罩子,它是什么?有什么用?
在北京市西南二環光源里棚戶區改造居住項目,記者看到,這里的施工現場一點也不熱鬧,遠看只有一個圓形的白色氣膜,像是兒童樂園的充氣城堡,它有一個專業的名稱,叫作“基坑氣膜”。
中建一局光源里棚戶區改造項目項目經理 沈文亮:主要作用是能起到降塵降噪的作用,經過測試,這個氣膜內和氣膜外噪聲的降低率至少在20分貝以上,揚塵的降低率至少能隔絕90%。同時為了環保進一步提升,我們在這個工地內采用全電化工地,它的噪聲比傳統燃油降低比例,至少在50%以上。
不只是降塵降噪,基坑氣膜還為工地的施工人員提供一個舒適的工作環境。在施工的過程中,氣膜內的控制系統會隨時監測內部的氣壓和溫度,通過6臺大風量風機,持續向內部送入新鮮空氣,而內部的揚塵空氣則會過濾后再排出,不會對外部的空氣質量產生影響。
此外,在縮短工期方面,基坑氣膜也能發揮重要作用。據介紹,按照建筑業的管理標準,在大風、雨、雪等天氣條件下,土方施工等項目要停止作業。而有了這個“防護罩”,施工可以實現風雨無阻。
中建三局亦莊綜合展示中心工程項目項目經理 何聰:因為現在在汛期,如果沒有這個基坑氣膜,現在土方作業可能只能完成70%到80%,有了氣膜之后,我們現在開始地上結構施工了,工期大概有兩個月的富余。
不僅在北京,目前這種既降噪又環保的基坑氣膜,已經在多個城市的市政工程、城市更新項目等領域廣泛推廣,為城市建設提供了“靜音模式”新方案。
守好“生命線” 城市更新有“智慧范兒”
燃氣、供水、排水等市政管網作為城市的“生命線”,是城市更新行動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在安徽合肥,當地不僅為每只液化氣瓶建立數字“身份證”,并將數據接入智能監管平臺,實現全流程監管,為城市安全筑起“智慧防線”。
在安徽合肥的一家餐館里,安檢人員正掃描液化氣瓶身的二維碼進行入戶檢查。這是合肥市近年來推行的液化氣瓶“一瓶一碼”智慧管理制度,工作人員通過專屬二維碼,將本次安檢的照片及數據實時上傳至合肥市瓶裝液化石油氣全流程安全監測系統。
合肥市液化石油氣有限責任公司送氣工 郝士來:什么時候交付到用戶家里,上傳的照片合不合格,每戶的檔案后臺能看得清清楚楚。如果某一個環節有不達標的,App系統會自動發短信告知用戶及時整改。
系統建立以來,目前全市220余萬只在用氣瓶、近40萬戶數據已實現100%接入,做到了“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
以數字化智慧轉型,賦能城市更新。為系統性破解各類基礎設施風險隱患,合肥市建成了城市生命線工程安全運行監測系統,在燃氣、供水、排水等重點區域布設了8.5萬套感知設備,覆蓋137座橋梁、7316公里管線,變被動維護為主動預防。截至今年7月底,累計預警燃氣泄漏及內澇等險情1100余起。
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安全監測中心常務副主任 汪正興:大模型、大數據的技術,賦能我們快速有效找準城市安全風險隱患在哪,事故可能發生的概率有多大。風險排查時效性上,提高了70%。
合肥市城鄉建設局市政公用管理處 朱聯璧:目前我們城市生命線的這種“合肥模式”,已經在全國70多個城市推廣應用。未來我們將繼續穩步地推進城市生命線的三期項目。
老街區新活力 城市更新有“文化范兒”
保護傳承城市歷史文化是城市更新的一項重要內容,今年各地通過保護和修繕歷史建筑、文化古跡,以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為底線,統籌城市建設、管理、經營一體推進,不僅讓昔日沉睡的古城和老建筑煥發了新的活力,也讓獨屬于城市的文化范兒更濃。
就在這個月初,位于“冰城”哈爾濱的花園街歷史文化街區正式開園,百年俄式老建筑群正以“歐式會客廳”的形式展示它的新活力。
如今,哈爾濱的城市更新處處蘊藏著這座城市獨特的文化基因。當地通過場景和文化的還原,把歷史感還給老建筑,演繹著傳統與時尚交織的獨特魅力。
不同于哈爾濱,地處中部地區的開封,則通過古城墻的保護修繕來展現八朝古都的深厚文化氣質。逛一逛市集,看一看演出,體驗歷史與現代完美交融的奇妙之旅。
開封城墻全長14.4公里,是我國現存的第二大古代城垣建筑,為了讓古城墻在城市更新過程中煥發新活力,當地堅持既保護又保留,以修繕促更新,運用“繡花”“織補”方式,實施“針灸式”微更新、微改造。
開封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總工程師 徐炳哲:用原工藝、原材料、原作法,采用與原城墻材質一模一樣的城墻磚,對缺失的部分進行了修繕,對城墻的門樓和地下的人防,采取最小干預的做法進行了現狀保護,通過修繕和保護,給大家呈現了一個完整的明清古城墻。
通過修繕和保護,打造了“城上游覽研學、城內通路行車、城外水系貫通、綠色廊道環繞”的古城墻生態旅游環。今年,開封將實施49個項目的城市更新,打造文旅+產業的深度融合,展現新時代的“清明上河圖”。
“嵌”入體育設施 城市更新有“運動范兒”
近年來,河北石家莊將體育設施建設融入城市更新,利用邊角地塊、拆違騰退空間等,建成近千個球類運動場地,既拓寬了市民運動空間,更吸引全民賽事及國內外大型體育賽事密集舉辦,為城市注入新活力。
最近,石家莊市第十七屆社區運動會正在各大社區舉行,翻滾保齡球、活力跳繩、旱地劃船機等各種健身項目,讓不同年齡段、不同運動愛好的居民都可以盡享運動的快樂。
今年38歲的白帥一直很喜歡運動,隨著近年來城市里運動場地的不斷增多,他的運動半徑從最初的需要騎車二十多分鐘,逐漸縮小到現在的只需步行五分鐘。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石家莊在城市更新中利用城市邊角地塊以及拆違騰退空間等,陸續建成了388座公園游園、966個球類運動場地,讓市民有了更多休閑運動的空間,同時也舉辦和引進了馬拉松、三人制籃球、五人制足球等豐富的體育賽事。
據介紹,今年以來,石家莊已經舉辦1000多場體育賽事,不少賽事都辦到了各大商圈以及市民家門口。而在賽場之外,當地還創新加入了多樣化配套活動,開設了特色市集,多元素串聯打造了不少體育消費新場景。
石家莊市籃球協會會長 王冬:我們把賽事和文旅、商業進行深度融合,打造集觀賽、消費、娛樂于一體的新業態、新場景,平均為商圈帶來近40%的客流增長。
(總臺央視記者 楊瀟 徐靜 李天雷 齊奕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