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年上國內內鏡整體存在檢查早癌率不高,海國化內治療水平參差不齊的際消鏡研暨第屆中情況,遠不能滿足實際臨床需要。高峰各地雖開展了各種消化內鏡診斷新技術,論壇但胃腸道腫瘤尤其是召開早癌的發現率仍然較低,僅為5%~8%。年上2012年8月,海國化內國內多位消化內鏡治療專家齊聚廈門制定了我國首個黏膜病變的際消鏡研暨第屆中ESD治療和賁門失弛緩癥的POEM治療專家共識意見,但臨床實踐中內鏡檢查和治療仍然欠規范,高峰內鏡切除并發癥時有發生,論壇微創治療安全性有待進一步提高。召開
4月10日至12日,年上“2015年上海國際消化內鏡研討會暨第8屆中日ESD高峰論壇”在我校附屬中山醫院召開。海國化內本次大會的際消鏡研暨第屆中主題是“規范化開展內鏡診療技術”、“進一步提高微創治療水平”,并秉承了往屆演講和現場操作演示相結合的特點,以邀請國內、外著名內鏡專家進行規范化操作演示為主,全面展現消化內鏡微創切除領域各種新技術、新理念和新動態。
消化內鏡的發展迄今已有100多年歷史,經歷了硬式內鏡、纖維內鏡和電子內鏡幾個階段。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識的增強,近年來內鏡檢查的數量大幅上升,內鏡下發現的消化道病變也隨之上升,基于胃鏡下的微創切除技術也層出不窮,內鏡更由傳統的診斷工具逐步演變為集診斷和治療為一體的新型手術工具。
自2006年7月,國內10余位消化內鏡醫生赴日本觀摩、學習消化道早癌內鏡治療新技術——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以來,中國消化內鏡領域掀起了內鏡微創切除治療的熱潮。ESD開展初期,在中山醫院內鏡中心姚禮慶主任的帶領和支持下,以周平紅主任醫師為主的治療團隊克服相關治療器械短缺的困難,率先常規開展全消化道癌前病變和早期癌的ESD治療。隨著ESD治療技術的成熟和治療經驗的積累,內鏡微創切除范圍由黏膜層逐步深入到黏膜下層和固有肌層,并由此開發出基于ESD的新技術——內鏡黏膜下挖除術(ESE)和全層切除術(EFR),在國際上首先實現消化道黏膜下腫瘤的內鏡微創切除,并開發出多種內鏡下的微創縫合技術,從根本上解除了內鏡醫生以往對胃腸鏡診療過程中出現穿孔的恐懼。2010年8月國內開展首例經口內鏡肌切開術(POEM)治療賁門失弛緩癥之后,另一隧道內鏡技術——黏膜下隧道內鏡切除腫瘤術(STER)的出現進一步提高了內鏡切除治療的安全性。
中日ESD高峰論壇迄今已召開7屆,ESD手把手學習班已舉辦29屆,其中有5屆英文學習班,期間多位日本、香港、臺灣、韓國、歐洲專家前來進行大會演講和手術演示,極大地推動了我國ESD新技術的開展。中山醫院內鏡中心的醫生們也積極地走出去,應邀在2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大會演講和手術演示,足跡遍布美國、德國、意大利、澳大利亞、韓國、印度、香港,甚至南美地區——巴西和委內瑞拉,并在國際期刊上頻頻發表相關論文,為中國在世界消化內鏡舞臺贏得一席之地。
制圖:實習編輯: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