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用人制度,展的助推州培育創新型人才
蘇大多年來采用“不求所有,力蘇力形理念但求所用”的學努新型靈活用人政策以及“戶口不遷、關系不轉、成創雙向選擇、辦學合同約束”的展的助推州柔性引進機制,為培養創新人才創造了條件。力蘇力形理念
樊賽軍是學努新型美國喬治亞大學的終身教授,他的成創“乳癌細胞中易感基因調節雌激素受體的活性研究”被同行稱為“乳癌發生發展研究的重大突破”。2003年12月,辦學蘇大實施特聘教授制,將這位杰出畢業生攬入懷中。2005年,他被教育部聘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他帶領課題組合成的新青蒿素衍生物“青增素1號”,對體外46種不同的腫瘤細胞試驗,都產生了明顯的放射增敏效果且未對正常細胞產生毒性。其研究成果在今年6月19日舉行的“21世紀初輻射防護論壇”上引起強烈反響。
畢業于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秦正紅博士回國后,蘇大基礎醫學系為其建立實驗室,他半年在蘇大,半年回美國工作。靈活高效的制度保障、和諧寬松的用人環境使蘇州大學成為充滿活力的人才成長“生態園”。
整合學校資源,推進科技創新
蘇州大學由四所學校先后合并而成,學校充分利用各校區原有學科優勢,整合資源,培育科技創新亮點。新成立的材料學院,整合原蘇州蠶桑學校的蠶學、原蘇州絲綢工學院的絲綢特色專業、原蘇州醫學院的生物醫學和原蘇大的材料化學等科研資源,在國內形成了唯一的從桑蠶研究、絲綢開發、服裝設計到時裝表演的特色學科鏈。
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該校陳林森教授率領的創新團隊在數碼激光技術方面的研究就屢有突破。多校合并后,陳林森教授主持的“寬幅智能激光SLM光刻系統的研制與應用系統”先后獲7項發明專利授權、1項實用新型專利授權、3項軟件著作權,并在我國2代身份證的視讀防偽上成功應用。
蘇州中核華東輻照有限公司是蘇大將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的典型。蘇大輻照技術研究所所長朱南康率領該公司,先后在國內輻射加工行業創造了五個全國第一。
幾年來,蘇州大學在科技創新方面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與2000年度相比,蘇大2005年的科研經費從4377萬元增加到1.6億元;國家級項目從10項增加到56項。
服務地方經濟,創新實現雙贏
蘇大生命科學院和材料學院的專家將高科技元素融入古老的絲綢產業,和兄弟院校通過國際合作和國家攻關研究,育成了家蠶天然彩繭,其參與開發的天然彩色絲綢面料填補了國內空白。
被列入國家“863”高科技計劃的絲蛋白人工皮膚,由蘇大材料工程學院李明忠博士聯合基礎醫學專家楊吉成教授等組成的課題組于2003年研制成功。目前,蘇大以技術入股形式合資組建的生物材料科技公司已經開始進行絲蛋白人工皮膚的開發和生產。
科技創新不僅服務了地方經濟建設,也為學校搭建了人才培養的平臺。在知名血液病學專家阮長耿院士的精心點撥下,該校戴克勝的博士論文入選2004年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博士生導師陳宇越、徐世清親自指導本科生科研,使學校兩次獲得“挑戰杯”一等獎。
摘自:光明日報 2006年12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