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將企業“走出去”進行國際合作比作一道多元函數題,走出去認為風險是企業其中一個至關重要的參數。風險評估與應對措施的算好到位與否直接影響到最終結果。
不可否認,風險隨著我國越來越多的走出去企業“走出去”參與激烈的國際競爭,企業的企業國際合作風險意識也越來越強。如何算好與機遇相伴生的算好“風險賬”,成為企業“走得出、風險立得住、走出去賺得回”的企業必修課,也是算好今年兩會熱議話題。代表委員紛紛為降低企業“走出去”風險建言獻策。風險
“企業‘走出去’決不能‘領導腦袋一熱,企業心里一樂’就‘走出去’了,一定要做好充分準備。走出去”全國政協委員、企業廣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張嘉極說。算好
“政治社會風險一定要提前研究預測。”“經濟環境會直接影響投資回報率。”“文化差異也會導致企業發展‘水土不服’。”代表委員從不同方面指出企業“走出去”面臨的潛在風險因素。
商務部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141個國家和地區的4425家境外企業進行了直接投資,累計實現非金融類直接投資772.2億美元,與上年相比增長28.6%。對規模越來越大的資本投資來說,金融風險不容小覷。
“從國際匯率變動對國際資本的影響角度來看,企業‘走出去’一定要選好時機,以降低資本貶值風險。”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東方資產管理公司原總裁梅興保認為,“現在中國的經濟發展很快,市場發展程度越來越高,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大家一直都有。單就我們‘走出去’和進口而言是有利的。”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開發銀行監事長姚中民在3月4日全國政協小組討論時表示,中國企業“走出去”,在資金投向、企業運作和企業管理模式上,要與各方形成利益共同體,以控制風險。
對于規避企業“走出去”過程中資本運作的風險,梅興保開出三張“處方”。一是科學評估國別風險,要認真研究資源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情況,以確保資金安全性。二是了解企業投資所在地真實的政策法律。投資企業要實事求是地評估自身實力。三是國家金融政策的跟進和支持。我國金融機構要合理布局,積極走出去支持中國企業的海外業務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兗礦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信則建議,由國家財政出資設立“境外資源開發風險基金”和“境外投資擔保基金”,盡快建立與完善我國基金支持體系。
除了金融風險方面的規避外,積極尋求政策支持和培養國際化人才也是企業有效應對復雜國際政治經濟形勢變化的重要路徑。
“中國企業要增強國際化經營能力,不僅是品牌和市場的國際化,而且包括人才的國際化、管理理念的國際化等方面。”全國人大代表、波司登集團董事長高德康說。
全國人大代表、美的集團高級副總裁袁利群呼吁,國家可對“走出去”企業有針對性地制定財稅政策,適度放寬人才引進政策,促進全球化人才雙向流動。
面對越來越一體化的世界經濟發展趨勢,中國企業不僅要走得出去,而且要走得上去。這就需要用共贏的思路來求解國際合作這道“多元函數”題。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需要中國。我們必須從這個角度來看待國際合作的問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總經理周吉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們會進一步提升‘走出去’的發展質量和水平,提高國際化、本土化程度,促進當地就業,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只有本土化才能實現本質安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我們的安全風險,提升我們的安全保障能力。”
“當然,在合作的同時要把握好度,要理清對外發展思路,確定發展戰略,做到以我為主,心中有數。”全國人大代表、遼寧大學校長黃泰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