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獻庫查詢有關“DRG/DIP支付改革和醫務人員滿意度”的支付文章鮮有之。
可能的改革原因有:
1、 有些地區/醫院還沒有開始改革
2、醫務意度 有些地區/醫院開始沒多久,滿調查醫務人員還沒有感觸
3、支付 有些地區/醫院已經執行DRG/DIP支付,改革但沒有做過這方面調查
4、醫務意度 已經有績效考核中的滿調查醫務人員滿意度調查,無需考慮再做DRG/DIP支付調查
從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2022年12月發布的支付《關于2021年度全國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國家監測分析情況的通報》中提到:在醫務人員滿意度方面,醫務人員滿意度與2020年相比基本保持平穩,改革但是醫務意度工作壓力和工作強度較大、工作流程較為繁瑣等,滿調查仍是支付目前醫務人員反映的普遍問題,尤其是改革初、中級職稱醫務人員的醫務意度工作壓力和薪酬待遇等需要得到更多關注。
這個結果和上海交通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李熹陽等發表的“我國三級公立醫院醫務人員滿意度現況調查”結果相似。外在因素中“我的報酬與我所做的工作的量”和“該工作的提升機會”兩項低于平均分。
?。ㄔ撜{查開展于2020年。而國家醫保局發布DRG支付改革于2019年10月,發布DIP支付改革于2020年10月。)
從以上兩則結果看,醫務人員對自己的“投入產出比”還是頗為關心,并且看似初、中級職稱醫生的需求更高。
然而,最近來自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醫藥衛生管理學院的曾旖旎等發表“DRG/DIP支付方式改革背景下山東省三級公立醫院薪酬滿意度及影響因素研究”中提到:相較于其他員工,擁有正高級職稱員工在薪酬水平、薪酬分配、總體福利3個維度的滿意度最低。
從這個結果看,似乎DRG/DIP支付改革讓醫務人員滿意度調查結果發生了一些變化。如果原來多數不滿意來自初、中級職稱醫生的話,現在連高級職稱醫生也有不滿意了。
該文沒有具體說明結果背后的原因,而最近一些新聞可能可以印證:
從這些文章的描述看,醫務人員降薪和醫院虧損有關,同時醫院虧損和醫院大量負債有關。我的意見是原來就算負債,醫院認為可以通過快速增長獲得的收入或利潤來彌補,但這一切被DRG/DIP支付改革打斷了。
因為醫保總額預算下,每年醫保的增長幅度可能遠遠小于醫院期望的增長速度。那么醫院為了還債,不得不降低成本,譬如人員薪資。
同樣降低30%的薪資,高年資員工的降薪絕對值肯定大于基層員工。這就造成高級員工的滿意度明顯下滑。
其次,DRG/DIP支付實施后,績效考核和獎金分配也會發生變化。
原來多勞多得的分配方式在DRG/DIP支付后不一定行得通。因為醫院得先看有沒有醫保結余,甚至分科室看有沒有結余。而不是僅僅看醫院、科室總收入。
有結余,當然可以分配獎金,沒有結余的科室怎么辦?
如果把有結余科室的錢分配給沒有結余的科室,怎么分?
尤其是非手術科室在DRG/DIP支付下,結余很困難,造成改革前多收治患者多收入,而改革后收治患者越多反而越虧錢。
很多醫療機構還沒有根據DRG/DIP支付帶來的影響做薪酬分配改革。導致醫務人員工作沒有了方向和動力,似乎又回到了那個干多干少一個樣的年代。
最后,DRG/DIP實施后,對于醫務人員工作流程也發生變化。
譬如
病案首頁、醫保結算單等表格內的主要診斷、主要治療方式書寫習慣改變。
加速床位周轉的各項流程變化。
采取創新診療模式是否影響醫保支付的困惑
甚至如何與醫保部門進行分組談判(不僅限于組數、權重/分值、價格等)
等等
以上這些,你會發現和醫療水平提升可能關系并不大,但都是因為實施DRG/DIP支付改革后所發生的,意味著醫務人員需要改變原有習慣,適應新的工作習慣。
在適應的過程中,仍然會出現各種被扣錢的可能。
因此,當醫保DRG/DIP支付改革開始后,醫療機構相應的配套改革是否跟上,尤其薪酬制度改革、運營管理制度改革等,要知道當年三明醫改,醫務人員的薪酬是整體上升的。
最后,我估計現階段沒有多少醫保部門、衛健委會主動做醫務人員的滿意度調查,尤其是針對DRG/DIP支付改革的,按某些醫院領導所說:先熬過這個難關再說吧。
來源: 諸任之談醫學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