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中國-中指數中國首個骨指數報告——《湯臣倍健中國居民骨骼健康指數——2011~2013年中國骨密度狀況調查報告》在京發布。藥店
據了解,國首個骨此報告是發布以湯臣倍健“健康快車”免費檢測項目采集到的第一手骨健康數據為基礎,并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的中國-中指數骨密度T值形象換算。結果顯示,藥店全國骨健康平均分未達到及格線,國首個骨超過三成的發布國民存在骨量低下或骨質疏松問題。
對此,中國-中指數親臨現場參與報告發布的藥店前籃球巨星姚明呼吁,中國人要“硬”起來。國首個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教授洪昭光則認為,發布國民需重視骨骼保健,中國-中指數35歲前要為骨銀行里多補鈣存“骨本”。藥店
超三成國人骨量低 上海男人比西北大漢硬
“超三成國人骨量低下,國首個骨西部骨質疏松率高達11.2%,50歲后半數國民骨量異常,而女性50歲后骨質疏松患病率竟超四成。”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學系主任、廣東省營養學會秘書長朱惠蓮教授表示。
從城市版圖上來看,僅東部地區入圍骨骼“發達地區”,其中上海骨指數排名全國第一,骨骼最硬;東北、中部地區臨近小康線,入圍骨骼“發展中地區”;而西部則成了骨骼最脆弱的區域,骨質疏松的比例高達11.2%,女性骨指數更是全國最低,而西部城市代表重慶被調查顯示為全國骨骼最差城市。
“各年齡階段民眾都需重視骨健康問題。”朱惠蓮介紹,報告顯示35~50歲是骨量下降到危機的積累時期,也是呵護骨健康的敏感階段。35歲之后,人開始出現骨健康“危機”,骨質疏松的人群比例從之前的1%增加到了11%;50歲時,近半數國民骨量異常,呈急劇增長趨勢;而到了65歲之后,超過7成人骨量異常,尤其是女性骨骼問題突出。
北京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營養科主任、北京大學醫學部孫明曉教授指出,地域維度、日照時間、民俗飲食文化、性別、年齡等,都可能導致骨指數差異。因此,若想骨骼無憂,需養成終身呵護骨健康的習慣,注意運動與營養搭配,35歲前為自己多存“骨本”。
35歲前多存“骨本”補鈣不靠“骨頭湯”
廣告里耳熟能詳的腰酸背痛腿抽筋已經幫大家普及了缺鈣的癥狀,但是這不是絕對的。實際上可以用一些簡單的評價方法。比如,本次骨指數報告便提供了一種預測患骨質疏松風險的方法,即用(體重-年齡)×0.2公式的計算,結果小于-1就表示有骨健康中高風險。
洪昭光指出,早診斷、早預防才是對付骨質疏松的最佳辦法,對于骨骼的呵護,可以說是人一生的事業,但也不能進入誤區。比如,許多人認為喝“骨頭湯”能補骨,但骨頭湯中鈣含量并不高,1公斤豬骨頭熬湯2h,湯中的鈣含量僅20mg左右,而骨質疏松的人群每日需要的鈣量為1200mg或以上,用骨頭湯補鈣是遠遠不能滿足需要的。
因此,洪昭光建議,市民應關注自己的骨健康,中老年人可每年進行一次骨密度監測,注意均衡膳食與營養,適量食用高鈣食品,保持經常曬太陽以及每天適量運動。女性則可以補充大豆及其制品,還可以在專業人士指導下,使用補鈣類及維生素D膳食營養補充劑,中老年人則可選擇補充含有骨膠原的鈣產品,能起到修復骨組織、改善骨質疏松癥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