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新修正的新加香港外籍人士工作簽證申請規定將於9月生效,當局日前公布「緊缺職業清單」,坡簽列入27項職業,證新申請者可獲得最多20分加分。規積這些職業包括人工智能(AI)工程師、分制網絡安全專家,大學以及研發素食肉類等替代食品的申請科學家等,體現新加坡致力吸引AI等新興科技人才進駐,加分積極推動科技進步帶動經濟發展。新加香港
新加坡將於今年9月1日起引進以積分為標準的坡簽「互補性評選框架」(COMPASS),決定針對外籍人士的證新就業準證(EP)申請資格,就薪酬、規積資歷、分制招聘企業多樣性和當地人招聘比例,大學分別予以0、申請10及20分。申請人需獲得40分以上才可遞交申請。對於從事緊缺職業的申請者,他們可獲得20分加分,只有申請者國籍佔企業現有白領員工比例超過三分之一,才會減為10分。
致力吸引替代食品專家
緊缺職業清單由新加坡人力部和貿工部共同制訂,充分參考行業機構意見。今次公布的27個職業屬於當地現時人手短缺,或未來料有巨大需求的職位。除上述提到的職業外,清單還列入金融及投資顧問、碳排放項目經理、臨床心理學家、雲端技術專家及海事技術總監等。
分析人士指出,新計劃出爐後,企業也會根據計劃相應調整招聘策略。例如在通訊技術領域,符合資格的資深網絡安全專家和軟件開發人員申請EP獲批,可獲得較長的5年簽註。在金融服務領域,招聘聚焦為高淨值個人和家族辦公室服務的投資顧問。在食品科技領域,新加坡致力吸引替代食品專家,也展現出新加坡希望打造成為亞洲的食品創新中心。
清單每3年檢討一次
今次清單每隔3年檢討一次,當局會在有需要時,加快審查至每年一次。人力部強調,如果EP申請者在原本的評估項目無法獲得足夠分數,需靠職業加分跨過申請門檻,當局會對申請者資格進行額外審查。申請人的工作也會與對應職業綁定,如果他們要調往新職位,EP資格需要重新評估。
人力部還在網上公布頂級學府名單,包括列入QS世界百強大學、多間亞洲大學以及在具體領域獲得業界高度認可的學府等。在所有專業均獲認可的A類學府中,香港就有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上榜。合資格申請人在學歷項目上,可獲得20分加分。
新加坡當局也規定,企業若加入當地戰略經濟計劃,又或與全國職工總會攜手設立企業培訓委員會,也可以為員工連續3年提供10分額外加分。這些項目包括經濟發展局的公司研究獎勵計劃、以及企業發展局的企業騰飛計劃等。
積極招募中國醫生應對人口老齡化
新加坡多年來都有計劃地從海外招聘醫生。當地衞生部證實從2011年起,當局每年從中國內地招聘醫生,至今已累計約180名,大部分仍留在新加坡公共醫療機構服務。根據新加坡醫藥理事會信息,當地承認中國4間醫學院的7年制醫學碩士和8年制醫學博士學位,並積極招募中國醫生,滿足人口快速老齡化的預期需求。
新加坡中央醫院康復醫學顧問醫生陳淨是第二批通過招聘,到新加坡工作的中國內地醫生。據陳淨所知,10多年來受聘赴新加坡工作的醫生,部分成為專科醫生,另一些則成為全科醫生或住院醫生,「新加坡是直接認可部分中國醫生執照的國家之一,英國和美國則還須通過醫生資格考試,所以到新加坡工作對我而言是比較好的機會。」
首批中國醫生學會馬來語
陳淨表示,在新加坡工作的挑戰主要是適應以英語溝通為主的新環境,不過在身邊同事幫助下,陳淨逐步熟悉英文,語言也沒有成為工作上的障礙。她現時還可用英語、普通話和粵語與年長華人患者溝通,更好向他們解釋病徵並了解其需求。
作為首批赴新加坡工作的中國內地醫生之一,邱德拔醫院腎科顧問醫生劉博已完全適應當地環境,還在接診中學會幾句馬來語。劉博最常用的兩個詞彙就是「sakit」(疼痛)和「nafas」(呼氣),「為馬來族病患看診時,說幾句馬來語當然更親切。如果有時間,學習馬來語也是我的一個目標。」
劉博認為,隻身一人赴新加坡工作雖然具挑戰性,但仍是正確的決定。她已決定日後在當地公立醫院繼續發展,也提到自己在新加坡獲益良多,「醫患溝通是新加坡醫學教育的關鍵環節,例如如何把壞消息告訴病患,這些都有一定技巧,要從病患角度出發,考慮他們的感受。好的做法能夠減輕病患的恐懼,讓他們更願意配合治療,為自己的健康作出適當決定。」
責任編輯: 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