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在中國於南海軍演之際,南海美國媒體報導,局勢軍艘叫陣美軍也派2艘航艦前往南海,升溫進行包括高強度艦載機起降的中國演練,傳達一個針對性的西沙訊息-美方不樂見中方在區域內的軍事擴張。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南海事局6月27日宣布,群島前往自7月1日起在西沙群島海域展開為期5天的天軍軍事訓練;美國五角大廈2日傍晚罕見發出聲明表達關切。
《華爾街日報》披露,演美航艦雷根號(USS Ronald Reagan)與尼米茲號(USS Nimitz)也將於4日起舉行美國海軍近年在南海最大規模的航母演習。當前正值美中之間因貿易、南海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與北京訂頒港區國安法而緊張升溫。局勢軍艘叫陣
雷根號航艦打擊群指揮官、升溫海軍少將維科夫(George M. Wikoff)受訪時說:「演習是中國為向夥伴與盟國傳達明確信號,即我們堅守對區域安全與穩定的西沙承諾?!?/p>
由2艘航艦與4艘其他作戰艦艇進行的群島前往演習,內容包括全天候飛行,測試艦載機群的打擊能力。
維科夫說:「我們會執行高節奏的演練,模擬更高端的戰力,強度會比通常在較短期程的演習更強。我們會全天候起降,24小時內飛幾百架次?!?/p>
《華爾街日報》指出,美中同時在同一地區舉行重大軍演很罕見,由雷根號與尼米茲號2艘航艦在南海進行聯合演習,將是美軍自2014年以來首度在南海舉行雙航艦演習。
維科夫不願具體指出雙航艦在南海演習的確切位置,只說美軍的演習並非針對中方軍演,但北京展現軍事崛起自信,讓美國海軍有理由在南海保持存在感。
盟邦已加入美國海軍近期在南海的部分演習,包括澳洲海軍4月與美軍實彈演習,日本海上自衛隊6月也與美軍聯合機動訓練。
為什麼美國會派兩艘航艦前往南海?
《中央社》報導,美國國防部2日罕見主動發布聲明,對於共軍在南海西沙群島軍演表示關切,認為共軍在爭議海域演習不利於緩解緊張局勢與維持穩定。聲明指出,解放軍演習的區域包括爭議水域與領土,在南海爭議領域進行軍事演習,不利於緩解緊張局勢與維持穩定。
聲明表示,中國的行動將進一步破壞南海局勢,也違反中國在2002年「南海各方行為宣言」承諾。宣言簽署各方承諾不採取使爭議複雜化、擴大化和影響和平與穩定的行動。
美國國防部也指出,這次軍演是中國非法海事主張並不利於南海周遭鄰國的最新一次行動。中國的行動與其承諾不會將南海軍事化及美國建立自由開放印太願景形成強烈對比。
中國官方對美國譴責南海軍演的反應
《ETToday》報導,對此,趙立堅以「域外國家」暗指美國,批評美方自己也是大費周章跑到南海軍演,並採強硬立場反擊,「西沙群島是中國的固有領土,不存在任何爭議。中國軍隊在西沙群島有關海域進行軍事訓練,是中國主權範圍內的事,無可非議?!?/p>
《新頭殼》報導,中國南部戰區新聞發言人李華敏大校曾表示,美方挑釁行徑嚴重違反有關國際法準則,嚴重侵犯中國主權和安全利益,人為增加地區安全風險,極易引發不測事件,與國際社會合力抗疫的氛圍格格不入,與南海地區國家保持南海和平穩定的共同意願格格不入。

周遭其他國家的反應
《德國之聲》報導,7月2日,越南和菲律賓對中國軍隊在西沙群島海域進行演習表示了譴責。越南外交部表示,中國的軍演侵犯了越南主權,讓東盟(ASEAN)與中國之間的《南海行為準則》磋商談判變得更加艱難,對地區和平構成了影響。
《中央社》報導,越南外交部發言人黎氏秋姮2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國在西沙群島四周的訓練嚴重侵犯越南主權」;「這使得情勢更加複雜化,也損害了中國與東協的關係」。
黎氏秋姮說,越南已經和中國聯繫,並發出外交照會,反對中國的軍事演練。她說:「我們要求中國避免在南海一再重複類似行動?!?/p>
除了航艦軍演,美軍還有什麼行動?
《聯合新聞網》報導,根據美國海軍最新發放照片,近岸戰鬥艦「吉佛茲」號1日在南海海域展開行動,其間遇上一艘解放軍054A型護衛艦及中國遠洋科考船海洋地質4號。雙方保持一定距離航行;同場還有一艘越南漁政巡邏船。
《自由時報》報導,據中國北京大學海洋研究院「南海戰略態勢感知計劃」平臺(SCS Probing Initiative)資訊顯示,3日一架美軍EP-3E偵察機在今日清晨飛往中國南海。此外,還有一架P-8海神式海上巡邏機自昨日晚間就在巴士海峽飛行約6個小時,認為此舉並不尋常。
新聞來源
- 中國南海軍演 美軍雙航艦同地演練叫陣(中央社)
- 中國南海軍演 五角大廈:將進一步破壞區域穩定(中央社)
- 美譴責解放軍南海軍演 趙立堅反擊:某些「域外國家」一直跑來才是主因(ETToday)
- 美瀕海戰鬥艦南海逼近中國科考船 陸護衛艦後方緊盯(新頭殼)
- 西沙群島中國軍演 菲越齊譴責 美國也不滿(德國之聲)
- 中國南海軍演5天 越南:損害與東協關係(中央社)
- 中美南海角力/美批解放軍軍演 中嗆主權無可非議(聯合新聞網)
- 中國南海軍演 美三軍機今早現身偵察巡弋(自由時報)
責任編輯:彭振宣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