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膽囊的高生活中,膽囊息肉是息肉一種非常常見的疾病,其發作時不僅讓自己蒙受痛苦,發人也讓我們的群膽家人和親朋好友擔心。因此,囊息對它的治療防范和治療就倍加重要。小編在這里為大家展示了膽囊息肉的膽囊的高相關內容,希望這些知識能夠幫助大家遠離疾病困擾。息肉
膽囊息肉的發人高發人群
膽囊息肉發病年齡為22-56周歲,男性多于女性。群膽有下列情形者,囊息較易患該病:
1. 不吃早餐或很少吃早餐,治療飲食不規律。膽囊的高
2. 經常飲酒者。息肉
3. 愛進食油膩食物、發人高膽固醇食物及動物內臟者。
4. 社會生活及工作壓力較大、煩躁易怒及情緒抑郁者。
5. 不愛運動或活動量較小者。
6. 工作緊張、經常熬夜及生活無規律者。
7. 形體肥胖者。
8. 在上班族中膽囊息肉多見。
膽囊息肉的治療
膽囊息肉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主要是指的,自膽囊壁向腔內突出隆起的病變的一種總稱。
包括:膽固醇息肉(膽固醇結晶,可以理解為膽固醇結石的前身);炎性息肉;膽囊腺肌癥;和膽囊腺瘤。膽囊腺瘤有惡性變的可能,有的學者理解為癌前病變。
臨床影像學對這幾種類別的鑒別診斷缺乏可靠性,需要病理檢查,因此膽囊息肉的治療需要慎重,不能因為腹腔鏡創傷小一切了之。
1 不分類別,直徑在1cm以上者的膽囊息肉需要手術治療。
2 多發的較小的息肉多為膽固醇結晶,此時切除膽囊,膽囊多為無辜犧牲,癥狀明顯影響生活著可手術切除,如果癥狀不明顯或者無癥狀,可定期觀察,每半年隨訪一次超聲。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富裕,生活質量也不斷提高。然而,當代社會的人們卻也仍舊面臨著各種各樣疾病的困擾。膽囊息肉就是其中之一。本文將為大家帶來膽囊息肉有關方面的知識,希望大家在生活中有所啟迪。
膽囊息肉的常見問題
臨床上很多人做健康體檢或因其它原因B超檢查發現膽囊息肉,有人緊張萬分,有人不當回事。這兩種態度都不正確。膽囊息肉病人常會問以下問題。
1.膽囊息肉是什么
我們通常說的“膽囊息肉”是什么呢?它主要是指膽囊息肉樣病變,其中包括膽囊息肉、膽囊腺肌增生癥以及膽囊腺瘤。而絕大多數為膽囊息肉。
2.膽囊息肉長得快嗎 根據對上千例病人的觀察,膽囊息肉絕大多數是不增大或極緩慢的增大的。而極少數增大較快。
3.膽囊息肉會消失嗎
我遇到的病例中幾乎沒有消失,只遇1例小息肉病人復查B超未見息肉。
4.有沒有藥物使息肉沒有或控制其生長
據目前而言,其扔缺乏有效藥物治療。
5.膽囊息肉有什么危害
膽囊息肉絕大多數沒有任何癥狀,但極少數可惡變為膽囊癌,這是最可怕的事,因為膽囊癌的惡性度很高。
6.飲食需要注意什么
飲食沒有什么要注意的,合理膳食,平衡膳食。
7. 膽囊息肉多長時間復查
一般半年或一年復查一次。如果息肉較大或生長較快,可1~3個月復查。
8.膽囊息肉需要手術嗎
3 單發的,蒂短或者基底部較寬者,手術切除的標準可適當放寬至7mm。
4 膽囊息肉和膽囊結石并存著,因為反復刺激癌變幾率增加,可盡早切除。
5 年齡較大,或者合并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者可積極切除。
6 思想壓力巨大影響生活著也可盡早切除。
膽囊切除的同時如果懷疑有惡變可能,同時術中行冰凍切片檢驗,了解腺瘤性質,如果已癌變,根據侵潤深度,可馬上開腹行部分肝切除加淋巴清掃,以免二次手術。
也有強烈要求保膽的患者,對于單發的息肉可考慮息肉摘除。
膽囊息肉大部分都是非腺瘤性息肉,所以大部分患者只需定期復查超聲即可,沒必要過度的擔心。
如何正確認識膽囊息肉
隨著社會生活水平和醫療水平的提高,膽囊息肉的發病和檢出率均呈現增高趨勢,而人們面對膽囊息肉的態度和處理方法卻各不相同,大多數人顯得過于焦慮抑或過于放松。
下面介紹兩個典型案例,首先來看過度焦慮型,患者小彭(化名),男,35歲,體檢發現膽囊多發息肉半年,較大者6.6*5mm。
自從發現該病變后總是自覺右上腹部刺痛不適,且非常擔心會轉變為膽囊癌,寢食難安,堅決要求手術切除膽囊,經勸解無效于2011-04-03日在行經腹腔鏡下膽囊切除手術。
再看過度放松型,患者張女士,45歲,3年前體檢發現膽囊單發息肉,大小5*6mm,1年前再次檢查發現息肉增大至11*9mm,其仍未引起重視。
后于2012-03-11日出現尿黃、皮膚和鞏膜黃染,行磁共振和CT檢查診斷為原發性膽囊癌,并累及肝臟和肝門部膽管,失去手術治療的機會。
誠然,這兩種都不是正確的處理方法,也都產生了不良的影響,后者更加悲情,那么究竟該如何對待膽囊息肉呢?
要正確面對膽囊息肉,我們首先要正確認識膽囊息肉。我們通常經B超檢查發現的膽囊息肉全稱應為膽囊息肉樣病變,是形態學和影像學診斷的概念,是指來源于膽囊壁并向膽囊腔內突出或隆起的病變。
從病理學的角度主要包括膽囊息肉和膽囊腺瘤兩種,前者是非腫瘤性息肉,如膽固醇息肉,炎性息肉等;后者為腫瘤性息肉,可惡變,是膽囊癌的癌前病變。
膽囊膽固醇息肉最多見,占膽囊息肉樣病變的95%以上,多為多發,實際上是膽汁中膽固醇過飽和而析出的膽固醇結晶,不會惡變,除膽囊頸部息肉外多無明顯癥狀,通常無需手術治療。
盡量避免進食高膽固醇類食品如:雞蛋(尤其是蛋黃)、肥肉、海鮮、無鱗魚類、動物內臟等即可,藥物治療主要以調節膽固醇代謝和調節膽汁中的成分為抓手,效果均不甚理想。
膽囊腺瘤多為單發,有蒂息肉,外形可呈乳頭狀或非乳頭狀,惡變率約30%,癌變機會與腺瘤大小呈正相關,是膽囊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女性比較多見,男女之比約2: 7。
大多數為單發,少數多發,可發生在膽囊的任何部位,合并急性膽囊炎時可出現右上腹陣發性脹痛或絞痛、惡心、嘔吐等癥狀,直徑大于1cm或直徑大于5mm且進行性增大的膽囊腺瘤應行手術治療,藥物治療不能消除膽囊腺瘤。
簡單來說,反復發作急性膽囊炎或慢性膽囊炎癥狀(右上腹隱痛、上腹部飽脹不適、噯氣等)長期存在影響生活質量的膽囊多發或單發息肉均應行手術治療。
直徑大于1cm或直徑大于5mm且進行性增大的膽囊單發息肉應行手術治療;年齡大于50歲,或合并膽囊結石者,癌變幾率增大,應行手術治療;無癥狀的膽囊多發息肉無需手術治療;發現膽囊息肉后,在未行手術治療之前,均應定期行B超隨訪檢查。
回過頭來在看看前面提到的兩個病例,小彭為膽囊多發息肉,癥狀不明顯,實際上無需行膽囊切除,我們要知道,膽囊是有功能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濃縮和排泄膽汁。
膽汁是由肝臟持續性分泌的的,正常成人肝臟每日分泌600~1000ml膽汁,其中97%是水和電解質,而主要起脂肪消化吸收功能的膽汁酸鹽僅占3%左右。
在我們未進食時肝臟分泌的膽汁主要流入膽囊,膽囊可吸收膽汁中的水和電解質,從而提高膽汁中膽汁酸鹽的濃度;而當我們進食后,在一些神經體液因素的作用下,膽囊將膽囊膽汁排入小腸,幫助脂肪的消化吸收。
因此,在將膽囊切除后,2~3月內可出現上腹部飽脹、噯氣、腹瀉甚至消瘦等消化功能不全的表現,雖然隨著時間的延長大多數患者可通過膽管擴張來代償,而也有少數患者可長期存在癥狀。
對于老張,我們真的非常遺憾,她如果提高警惕,早點行手術切除膽囊,她的生命也還能延續很長,而現在確即將走到盡頭,所以對于膽囊單發息肉我們一定要重視,及時復查,有變化時及時就醫。
總結: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到這里了。相信大家都對我們介紹的膽囊息肉的相關事項有了一定的了解吧。對于我們來說,面對膽囊息肉,首先不要疏于關注,然后要在醫生的指導下積極面對。同時,也希望我們所列舉的以上的這些小知識能夠幫助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