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帆船10歲開始練習OP級帆船,生涯2006年獲得激光雷迪爾級帆船世錦賽冠軍,什旦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獲得激光雷迪爾級季軍,奧運2012年倫敦奧運會拿下亞洲帆船歷史上首枚奧運金牌……
30歲時,冠軍因嚴重的徐莉學傷病問題,她終止了自己整整20年的佳走進復帆船運動生涯,“破圈”成為一名體育媒體人。帆船
她就是生涯帆船奧運冠軍徐莉佳。
每個人都是什旦一本勵志書。3月21日下午,奧運徐莉佳走進復旦大學,冠軍帶來“帆船教會我的徐莉學那些事”對話講座,講述她的佳走進復帆船人生,分享她的帆船體育媒體事業和守護蔚藍大海的初心。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師翁之顥主持。
“跑帆船”的20年:她如何成為亞洲首位帆船奧運冠軍?
從一個自小就視力和聽力不好的調皮小孩,到奧運冠軍,徐莉佳如何走上走穩帆船運動之路?于她而言,成為一名帆船運動員,是無數個偶然造就的必然。
“5歲時,因為太頑皮,父母給我報名參加了游泳隊的訓練。”每天放學后2個小時的游泳訓練,成為徐莉佳的日常,這一練就是5年。徐莉佳10歲那年,一位帆船教練來游泳池挑選學帆船的苗子,一眼相中了徐莉佳。一次偶然的機會,讓徐莉佳的人生和帆船捆綁在了一起。
“成為一個帆船運動員,需要做出一些犧牲。”進入上海帆船隊之后,徐莉佳不再像學習游泳時,放學到游泳館訓練兩小時就能回家,而是冬訓夏賽,周而復始,一年只能回家一次。
沉浸在帆船“很好玩”的那段時光里,徐莉佳很是享受。然而,當她跟隨隊伍去到海南訓練之后,發現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美好。新鮮感消退之后,她第一次有了放棄的念頭,“還是回家練游泳輕松一點,還可以做回被父母照顧的10歲小女孩。”但轉頭看到很多同齡小伙伴都在堅持,她選擇了堅持。
“帆船運動并不如大家看到的那般愜意。比賽時運動員的雙腳勾在一根腳繃帶上,然后大腿需要緊繃起來來壓舷發力,拼命把船壓平后,速度才會起來。當力度不夠時,還需要將上半身都騰空出去,依靠核心力量支撐整個身體伸展開來。”徐莉佳表示,體能是帆船運動的前提,基本上她每天要花6到8個小時在體能課和水上課的訓練上。
“對于運動員來說,傷病是我們的天敵。” 傷病之后,肌肉流失,需要花大量時間康復運動,還要跟上訓練……被稱為“拼命三郎”的徐莉佳也曾醞釀“逃跑計劃”,“真的太苦了,很想就此放棄。是團隊的努力、自己對于帆船的熱愛,讓我一點點堅持了下來。”她笑談。
憑著對帆船的熱愛,徐莉佳做出所有犧牲,無論是傷病,還是每天幾個小時枯燥的訓練,她都一一克服。在海上一路乘風破浪的她,最終摘得亞洲帆船歷史上首枚、也是至今為止唯一的奧運金牌。
作為冠軍,光環無限,但徐莉佳認為,比起身高、體型上的優勢和天賦,她更想強調的是后天的努力。“在帆船競技上,我首先最大化自己的優勢,運用到極致,把能贏下來的先放進‘口袋’里”, 以穩取勝。其次,也是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不斷地訓練,補足短板,才有穩步上升的綜合實力。”翁之顥亦表示,天賦只是必要條件,不是唯一條件。
盡管視力、聽力和身體都不曾“幫”她,但無論怎樣,也沒停止徐莉佳與帆船共舞的腳步。
“離開”帆船6年:“作為一名運動員,船靠岸后我還能做什么?”
馳騁于碧波風浪間20年,徐莉佳落下的滿身傷病,成為再也無法跨越的難關。2017年,她因病停止運動生涯。
“里約奧運會后,做完手術我躺在病床上,開始真正地去思考,不能再比賽了,我想做什么?”這些年,徐莉佳一直在跟媒體打交道,對媒體工作方式也了解一二。“以前被話筒追,但反過來化被動為主動,主動舉起話筒去采訪別人,我覺得會很有意思。”于是,她選擇用媒體人的身份開啟人生新副本,延續與奧運的奇緣。
做出這個決定之前,徐莉佳在南安普頓大學已攻讀了近一年的國際管理專業。選擇重新起步,她毅然決然地重考雅思、遞交申請,成功轉入英國索倫特大學專攻體育新聞播音專業。“想要在賽場之外創造自己的價值,應該做好前期準備。”一年時間里,她學習了拍攝、采訪、主持、直播等實用技能,畢業后順利成為全職媒體人,完成了從奧運冠軍到體育媒體人的身份轉變。
在上一屆東京奧運會上,徐莉佳作為媒體人參與到奧運中來。通過身份轉變,她直觀地看到運動員這個群體的“幸福”。“作為運動員,雖然心理上、身體上需要承受很大的壓力,但同時又是最幸福的那一群人,因為我們可以專注地在一件事情上做到極致,身邊的團隊,包括教練、陪練隊員、科研人員、隊醫、體能訓練師等,都是來助我實現奧運會冠軍夢想的。”而成為媒體人后,她需要游走在各個場館項目中,去采訪報道運動員,拍短視頻……徐莉佳很快適應新媒體端的工作,用更豐富的形式把真實的體育和體育人帶到觀眾面前。在東京奧運會的20多天里,她瘦了10斤。
目前,徐莉佳已采訪過百余名體育界的優秀運動員和教練,并創辦廣播節目《帆船佳音》《體壇佳音》,開設“徐莉佳傳媒之聲”公眾號。“我想換一種方式陪伴我熱愛的帆船和體育,為體育事業出自己的一份力。希望通過講述這些運動員背后的故事,讓更多的人去體驗、參與這些運動項目。”
徐莉佳的轉型不限于此。兒時被暴風雨困于海上的經歷,讓徐莉佳早早明白人類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參加各類世界環球帆船賽,更讓她有機會前往大海深處。徐莉佳時常在海面上看到漂浮著的垃圾塑料袋、泛起肚皮的海洋生物,異味四處彌漫。“帆船人天然地有可能成為海洋衛士。相比較商船與科考船都有自己固定的航道,大海上的很多海域可能只有賽船能抵達,我們能夠看到更遠的深海的真實情況。”
“帆船教會我謙卑,懂得感恩。”看到大海更真實的一面,與大自然有了更深的情感后,徐莉佳想要用愛與熱忱守護最熟悉的蔚藍大海。她加入世界環球帆船賽海洋衛士教育項目,成為海洋環保的一分子。
“大家猜猜塑料瓶在海里面降解要多久?”對話活動現場,徐莉佳將把“潛藏”的海洋污染娓娓道來。“塑料降解要三四百年,大多會慢慢降解成塑料微粒,被海洋生物吃進肚子,然后順著食物鏈,進入人類的肚子。”徐莉佳伸手舉起桌上的塑料瓶對同學們示意,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采取一些細小的行動,為保護大海做出一些貢獻。
在徐莉佳看來,報道體育新鮮事、關注海洋保護議題,是探索人生邊界的嘗試,也是創造價值的另一種選擇。
如何做選擇?聽聽她的建議
“從中國冠軍到亞洲冠軍再到奧運冠軍,您在運動生涯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巨大的成就。有時候已有的成就可能會讓人浮躁,您是如何克服的?”現場一位同學提問道。
“走下領獎臺,一切歸零,”徐莉佳表示,自己首先全力以赴地專注到自己當下的目標,同時制定好下一個想要達成的目標,不讓自己在完成階段目標后陷入空虛,直至實現長期目標。
“我是一個不太愿意走出自己舒適區的人,沒有勇氣去拓寬人生邊界,面臨人生方向選擇時,我該如何抉擇?”一位大一新生提問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徐莉佳笑談,“找到自己最感興趣的某個行業、學科或領域,興趣會自主地帶領你不斷地投入、精進,變得更好。”在帆船生涯中,她以興趣為帆,抵達運動巔峰。帆船之外的人生,不管是媒體行業還是環保方面,興趣仍是她的最大驅動力。
2012年倫敦奧運會帆船決賽中,當所有的船只選擇轉向左邊航程時,徐莉佳獨自選擇了右邊行駛。現場一位來復旦大學帆船協會的大三學生詢問她如何下定決心并堅持到底。“可能在航線選擇、抓風擺上我有一定的天賦,但更多的是背后的科研團隊的付出和努力。我掌握賽前準備的測風、測流、碎浪信息,包括場地以及當天競爭的對手,從而做出要往右航線走的判斷。”她表示,科研團隊會提前在帆船比賽場地進行數據收集,為她選擇走什么航線、走多遠、走多久提供重要的參考信息。在她身后,就有一支來自復旦大學的科研團隊。
徐莉佳和復旦帆船協會的同學代表合影
提問環節結束后,徐莉佳向復旦大學圖書捐贈了書籍。復旦大學帆船協會的學生代表向徐莉佳獻上了鮮花。
“很驚訝也很高興今天很多同學詢問我許多關于生涯規劃的問題,”給熱情的同學們簽名留念后,徐莉佳感慨,“迷茫是年輕人必經的一個心路歷程,這個時候更要聽聽自己內心真正的聲音,不要被外界所影響。”
徐莉佳寄語:“找到你熱愛的事情,投入時間,然后努力抓住機會成長為這一領域的佼佼者。”
鏈接:「旦林匹克」
「旦林匹克??lympic」是復旦大學學生會文體活動部攜手復旦大學孫雯體育發展中心推出的全新品牌體育講座,著眼于體育運動,邀請在體育領域卓有建樹的主講嘉賓進校宣講,讓競技體育與校園體育相融合。通過嘉賓與同學們的互動交流,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打造校園體育文化氛圍。
旦林匹克第一期即邀請了中國女子帆船運動員徐莉佳,分享她的帆船人生。
制圖:實習編輯:孫一諾責任編輯:李斯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