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皮”“做舊”引爆市場亂局,白本報記者實地探訪中國北方紅木家具大本營河北省大城縣南趙扶鎮,紅木解析紅木家具價格謎團。家具
魚龍混雜的市場南趙扶紅木市場
從天津出發,驅車70公里便可到達大城縣南趙扶鎮。白這里是紅木中國北方最大的紅木家具制造地,在最近央視《每周質量報告》曝光紅木家具市場存在用“白皮”以次充好、家具靠“做舊”冒充古董等不正當現象后,市場吸引了人們好奇的白目光。
記者看到,紅木南趙扶鎮以馮莊村為中心,家具沿津保南路兩側有近千家經營紅木家具的市場店鋪,從已經做成品牌的白“陶然居”、“紅日”,紅木到無名無號、家具店面簡陋的小作坊,延綿長達四五公里。
便利的地理條件將京津兩地癡迷古典紅木家具的消費者吸引到南趙扶。“姜昆、王剛、張鐵林、馬東都到我們這兒買過家具,也有老外,德國的、日本的、韓國的,還有臺灣人、香港人。”在紅木家具行業摸爬滾打30年的當地某家具公司老板張力(應要求化名)介紹說。
這天上午,整條街差不多有四分之一店鋪關門停業。張力說:“最近縣里開始統一整頓,一些沒有營業執照的店就暫時關了。其實以前也不是家家每天都開門,大家都主要是賣批發客戶,零售一般一個月也賣不出四五件。”
紅日古典家具公司是南趙扶鎮最大的家具廠商之一。記者在這里看到,這家公司有前后兩個大展廳,后面還有寬闊的加工車間。像這種規模的廠家,在南趙扶鎮多達十幾家。因為有品牌保證,這些廠家生產的紅木家具售價要比中小型作坊高出10%左右。比如一套紅酸枝的仿古大床,一般廠家售價在7.5萬元左右,而“紅日”的要價則為8.5萬元。
對于一般消費者如何鑒別紅木家具,張力說,購買之前一定要看好紅木表面是否有清晰精細的紋理,“看木料好壞要看絲道、棕眼,絲道就是年輪,棕眼是木紋上的碎點,就像人的血管一樣,好紅木一定要紋理清楚。”
走遍整個南趙扶鎮家具市場,記者只在一家門店里發現了一對兒“做舊”的頂箱柜。“這是香椿木的,6000塊錢。”店主說,他們只是按照仿舊家具銷售,因為“做舊”工藝比較復雜,所以售價會高出普通仿古家具。
如果客戶提出要買“做舊”的家具,一般廠家都能滿足他們的要求。張力的看法是:“消費者的心理不一樣,有人喜歡嶄新的,有人喜歡古舊的感覺。有人愿意給黃花梨家具‘做舊’,擺在家里,給外人的感覺是祖上傳下來的老物件,也是一種虛榮心。”
相比“做舊”而言,“白皮”的確是紅木家具市場上的“一個毒瘤”。
《紅木國家標準》明確規定,紅木應定義為紫檀屬、黃檀屬、柿屬、崖豆屬及鐵刀木屬樹種的“心材”,嚴格來講并非整棵樹木都可以稱為紅木。張力說,從木材橫斷面看,“心材”是中間深色的部分,外圍有些發白的部分就是“白皮”,它的功能是給樹木輸送養分,密度相對較低,如果做成家具,比較容易受蟲蛀,會影響家具壽命。“全紅木家具產品嚴格說應該全部采用‘心材’,而目前市場上某些標稱全紅木的家具,可能會在隱蔽處使用‘白皮’,實際上‘白皮’一旦受損,整件家具相對也會貶值。這次央視曝光后對大城的市場也有些影響,一些買家提出要看家具的原木白茬,確定有沒有‘白皮’后才能打蠟拋光,廠家沒辦法,即便已經打完蠟了也得改,只能按買家的要求做,挺麻煩的。”
而對敢于強調自家紅木家具貨真價實的商家而言,“白皮”事件反而成了他們的促銷廣告。記者走進南趙扶一家中型規模的門店,看到店里展示的紅木家具都是“半成品”——組裝完成的家具都沒有上蠟,而是赤裸裸地呈現出原木本色,就是為了讓買家看得更明白、更放心。
紅木家具的前世今生
古典紅木家具在南趙扶鎮已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除家具制造商之外,還包括上游的木材批發銷售、制造為各種家具配套的銅件飾物的小作坊,以及電腦雕刻機的經銷商。外地客戶在這里購買家具后,打個電話就能找到運輸的車輛。
當地人說,早在明清時期,南趙扶鎮就出了不少為宮廷制作家具的木匠,他們又將學成的手藝帶回老家,一代一代傳了下來。“說起南趙扶制作紅木家具的歷史,不能不提從上世紀30年代就開始研究明式家具的專家楊耀,60年代他下放到大城縣,他保存的很多明清家具樣式圖也流落于此。后來就有許多當地的木匠師傅照著他帶來的圖樣做家具。”
張力說,80年代改革開放后,這一帶不少村民又干起了收購舊家具的營生,他也是其中一員。這撥兒人從山西、河北等地農村淘到了不少好東西。多年以后,張力在北京潘家園擺地攤兒,邂逅了研究明式家具的大師王世襄。“王世襄可以說是我們這個行當的祖師爺了。”1985年王世襄的《明式家具珍賞》一書出版,讓后人認識到中國古典家具的珍貴,這本書也成為中國古典家具的經典指南。
紅木家具源于明代。鄭和七下西洋,每次都帶回大量紅木,木匠們用其制成家具、工藝品供宮廷使用。明式家具講究簡潔樸實,以精密巧妙的榫卯結合部件,以繁襯簡。發展到清代中期以后,家具造型逐漸偏向于富麗華貴,用料也更加厚重。
德國學者G·Ecke在《中國花梨木家具圖考》中總結加工紅木家具的三條基本法則是:“非絕對必要不用木銷釘;在能避免處盡可能不用膠粘;任何地方都不用旋制。”正是對材質和制作工藝的迷戀,才讓今天的很多紅木愛好者無法自拔。
作為藏品的紅木家具,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形成市場。據天津收藏家張連志回憶,他在80年代做生意掙到第一筆錢之后,便跑到上海購買了一套古董紅木家具回來送給母親。另一位天津收藏家劉春芬在當時也收集了大量古董家具,如今這些家具分別在五大道歷史博物館和楊柳青安家大院展出。
作為紅木家具的發燒友,著名作家海巖的一段話說出了紅木家具的文化內涵,從中也可以看出紅木家具在市場上備受關注的緣由:“隨著年齡的增長,個人的審美口味慢慢向本土文化靠攏,這就是根。我們自小接受的文化和生活環境,對中國古代文化潛移默化的感受和了解時刻在血液里潛藏,總有一天會涌動擴展,尋求外在的融合,傳統家具就是我的這個融會點。”
上世紀90年代,市場上出現了紅木家具消費熱潮,隨之出現了以投資為目的的紅木家具購買熱,每年增值在10%至30%。有數據顯示,2003年紅酸枝木價格為7000元/噸,到2007年已飆升到35000元/噸。最為夸張的是,2007年10月在中國·東盟博覽會上展出的一套老撾紅酸枝家具,標價高達8000萬元。
受金融危機影響,紅木家具在2008年開始暴跌。“當時不知道將來會是什么狀況,給價就賣,但人都是買漲不買跌,越落價越沒人買,所以也沒賣出去多少。”南趙扶鎮某家具廠商介紹說,從2009年下半年開始,紅木家具市場的行情又開始回暖。“今年國外許多地區控制了珍貴木材出口的數量,所以紅木價格又開始漲上來。最近半年一直在漲,基本上每個月的價格都不同。”
著名收藏家馬未都認為:“優質的木材資源越來越稀少,20年后各國將陸續禁止砍伐并嚴控木材出口,所以現在是收藏純木質家具的最后機會。”隨著原材料供給日趨緊張,紅木家具還有進一步的升值空間。
紅木兇猛 入市需謹慎
鼓樓商業街是天津紅木家具的主要銷售地。記者來到這里,發現幾乎每家門店都宣稱自己出售的是正宗紅木家具,其中還有不少是廠家直銷。在這條街上,一套紅酸枝的明式椅子要價在1.5萬元左右,但做工和造型較為普通,而清式的椅子因為用料多、雕工復雜,可以賣到十幾萬元。一套標明為海南黃花梨的清式椅子,要價則高達150萬元。
被央視曝光的紅木家具“做舊”其實并沒有擾亂紅木的市場秩序,只是迷惑了一些外行的消費者。在鼓樓商業街經營古玩店的魏先生說:“目前市場上其實已找不到明清時期的老紅木家具了,根本沒有,如果有人在市場上賣古董家具,那絕對是假的。”
但這個市場并不簡單。由于不同材質的紅木價格相差10倍甚至百倍,巨大的利潤空間導致某些商家以次充好,以假亂真。據中消協近些年的統計,紅木家具市場合格率僅為30%,消費者的投訴呈逐年上升趨勢。比如,有些商家經營的紅木家具是改制品,一把舊椅子可以分解后摻新料變成兩把,再“做舊”騙人;也有用產自非洲或東南亞,木紋與紅木相似的硬雜木料冒充紅木做成家具出售的欺詐行為。
“不懂沒關系,先多看,別急著買。”魏先生提醒說,購買紅木家具之前一定多了解,盡可能多地學習相關知識,或者請行內人士幫忙。“一般來講,入門級的消費者可以買一兩件存在家中,再慢慢深入了解其中的文化和歷史。”
紅木家具不能上漆,要靠打蠟加上長期與空氣接觸潤澤后生出包漿來維持光澤度。因此,對于消費者來說,紅木家具的保養非常重要。但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無論大城縣還是天津,多數商家在談到是否可以在售后定期對家具進行保養維護時都有些閃爍其詞。顯然,這類商家或嫌麻煩,或本身就對其經營的家具缺乏信心,而消費者在購買之后自然也會有后顧之憂。
另外,記者了解到,幾乎百分之百的紅木家具都有雕花,而目前的雕花絕大多數是由電腦統一制作樣圖后成批制作。而商家所謂的純手工雕刻,一般都是在電腦雕刻的基礎上對細節進行精加工。流水線式的操作模式缺少了傳統工匠師傅本身的靈性,與明清時期渾然天成的雕刻技巧有很大差距,因此,對當下紅木家具本身的藝術價值也需要畫一個問號。
記者從有關方面了解到,國家強制標準《紅木家具通用技術條件》將于2011年3月出臺,該標準將要求每件紅木家具必須配《紅木家具產品質量明示卡》,詳細注明家具的產品執行標準、工藝分類、質量等級、適用范圍、主要用材、涂飾與裝飾工藝等信息,并將成為消費者維護自身權益的合法依據。
但也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規定與執行還會有一段時間差。鼓樓商業街的一名家具經銷商說,實際上從2008年開始就有規定,銷售紅木家具必須標明產品名、木材、輔料、木材產地、質量等級、涂料、規格等內容,但很難要求每一家廠商都做到如此全面,所以在購買之前最好認準品牌,千萬別圖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