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志恆
向外比較的正向最高正向聚焦
有時候,我們免不了需要與他人比較。聚焦己做較對只要能掌握時機、向外象用對地方,比較同時注意幾個原則,拿自向外比較也能發揮正向聚焦帶來力量的為比功能。
向外比較,正向最高就是聚焦己做較對拿自己的表現,與別人的向外象表現相比。因為要達到正向聚焦的比較功能,所以會挑表現得比別人好的拿自地方來比較,例如:
- 「我觀察到,為比在你的正向最高朋友中,你什麼都吃,聚焦己做較對最不挑食!向外象」
- 「我發現,你懂得比其他同學多呢!你一定閱讀很多書吧?」
- 「我能感覺到,你比其他人都還要心思細膩,對人也特別體貼。」
- 「在所有員工中,你工作的完成度最高,工作品質也最好!」
- 「比起其他孩子,你有很高的自制力,不會手機滑不停。」
- 「你願意為同學挺身而出,好勇敢哦!要是我,一定做不到!」
比起自我比較,向外比較的正向聚焦,會為人帶來更高度的愉悅感受,因為,每個人都期待自己是最好的、最棒的。然而,向外比較的正向聚焦要做得到位,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原則。
1. 偶一為之,不可成為常態
過度頻繁的讓人感受到自己比別人強,會讓人過於看重如何贏過別人,而不是自己的進步與成長。特別對孩子來說,很容易把「贏過別人」與「成功」劃上等號,如果沒有贏過別人,就等於失敗了。
此外,因為無法接受自己的失敗,所以只要沒把握贏過別人的挑戰,就傾向逃避而不敢嘗試。或者為了贏過別人,不惜作弊或投機,不擇手段。
2. 比較的對象避免單一、特定
例如手足間的比較,最需要避免。因為比較的對象很單一,容易造成手足之間的爭寵與對立。而「比起班上的張美美,你做得好太多了!」這種有特定對象的比較,也務必要避免。因為,這樣很容易在不經意間,為孩子樹立敵人,破壞孩子之間單純的友誼關係。
因此,比較的對象盡量愈模糊愈好,像是「比起大多數的人」、「比起與你同年齡的孩子」、「比起都在學書法的孩子」、「比起大多數在這領域的人」等。這樣的正向聚焦,比較不會貶損到其他人的價值。
3. 避免在不易改變的特質上做比較
像是身高、體重、身材、相貌、智商、天分等,偏向生理特質或天生決定的能力傾向,應該盡量避免拿來與他人比較。因為既然是不可改變的,就算向外比較而贏過別人,又有什麼意義?
4. 最高明的向外比較,是拿「我」做比較
這裡的「我」,指的就是表達正向聚焦的人。前面我曾提到一個例子,有位母親為孩子害怕參與人群活動而憂心。孩子說他嘗試在課堂上舉手回答問題,無奈老師沒點到他。
如果透過向外比較進行正向聚焦,母親可以這麼回應:「孩子,我聽到你這麼說,覺得你好勇敢哦!想到我在你這年紀時,才不敢在上課時,主動舉手回答老師的問題呢!」
說到這裡,我想起有一次,我太太回到家,語重心長的說:「我覺得,我好幸運哦!」
我好奇的問:「為什麼?」
原來,剛剛她與好姊妹們聚會聊天,聊到各自的家庭狀況,她說:「因為每次聽她們不斷在罵老公時,我都深深覺得,我老公身上,根本沒有任何可以挑剔的地方了嘛!」
我不知道太太是真心的,還是想逗我開心。總之,聽了這些話之後,我知道自己會更努力當一個好老公。因為,比起其他人的老公,我是無可挑剔的哦!至少,我不要成為太太出門與姊妹聚會時,茶餘飯後嫌棄抱怨的話題呀!
你說,誰才是真正懂得運用正向聚焦的人呢?
相關書摘 ?《正向聚焦》:「激勵型父母」最能帶給孩子人生成長的內在力量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正向聚焦:有效肯定的三十種變化 點燃孩子的內在動力》,親子天下(教)出版
- momo網路書店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作者:陳志恆
不論是父母或老師,都希望能與孩子有良好的互動,引導他們朝正向健康的人生道路前行,但我們往往習慣看見孩子沒做到、做不好的地方,以批評、指責、否定的態度要求改進,結果不但無法給予孩子力量,反而讓關係緊張。
具豐富校園輔導經驗的陳志恆心理師,繼《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擁抱刺蝟孩子》為孩子發聲後,要透過《正向聚焦》幫助大人,調整教養的眼光與態度,看見孩子的美與善,陪伴他突破自我與成長,以不同的思考切入點與各種正向支持策略技巧,提出正向聚焦的三十種變化形式,幫助家長與孩子良好正面互動。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