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央氣象臺8月4日6時最新消息,卡努今年第6號臺風“卡努”(KHANUN)(強臺風級)的將加中心今天(4日)早晨5點鐘仍位于浙江省玉環市東偏南方大約330公里的東海南部海面上,就是速向什力北緯26.8度、東經124.2度,東北大轉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14級(42米/秒),移動中心最低氣壓為955百帕,量讓七級風圈半徑360公里,卡努十級風圈半徑170-190公里,將加十二級風圈半徑100公里。速向什力
預計,東北大轉“卡努”今天上午將停止回旋,移動開始以每小時5-10公里的量讓速度向東偏北方向移動,6日上午移出東海,卡努趨向日本以南洋面,將加強度緩慢減弱。速向什力
自7月27日在菲律賓以東洋面生成以來,“卡努”憑借“魔性走位”,成功賺足眼球。
據甬派新聞報道,關于“卡努”的“魔性走位”,有人說是有“神秘力量”加持,也有人說這股“神秘力量”就是副熱帶高壓……那么,“神秘力量”存不存在?它是不是副熱帶高壓?
(一)
首先,我們還是要先來捋一下“卡努”的“成長史”。
7月27日,“卡努”在菲律賓以東洋面“出生”。一開始,它沒覺得自己有什么特別,一邊在溫暖的洋面上吸取“養分”,不斷壯大,一邊向著西北方向移動,這也是大多數臺風的“人生方向”。
如果沒有意外,“卡努”會一路奔著浙江沿海而來,最后選擇在浙江“上岸”。
7月31日,慢慢長大的“卡努”迎來了“叛逆期”,一邊是踩了一腳“急剎車”,移速明顯減慢,一邊是開始流露出向偏北方向調整,近海北上的想法。
8月2日,“卡努”進入東海,在一輪一輪的“魔力轉圈圈”中,陷入人生的“迷茫期”:浩瀚海洋,到底哪里才是出路?
8月4日,“深思熟慮”后的“卡努”終于“覺醒”,也將本著“浪子回頭金不換”的決絕,直奔東北方向而去。
(二)
那么,在“卡努”成長的每個“轉折點”,副熱帶高壓“必須擁有姓名”。
臺風的移動主要是受副熱帶高壓外圍引導氣流影響,特別是當副熱帶高壓比較穩定時,呈東西帶狀,低緯度的臺風一般就會沿著副熱帶高壓南側朝西北偏西方向移動。
很不湊巧的是,“卡努”趕上了副熱帶高壓“情緒波動”。
副熱帶高壓“情緒”一波動,通常就會出現斷裂或東退南落,那么臺風的移動路徑也會出現調整,轉向偏北或東北方向。
偏偏,這一回副熱帶高壓的“情緒波動”有點兒大。從一開始的東西帶狀變成環狀,從北側、東側、南側三個方向把“卡努”圍住。
其中,北側副熱帶高壓把它向西引導,南側副熱帶高壓把它向東拉扯,東側的副熱帶高壓把它向北拖拽。
復雜的引導氣流就像“拔河”一樣,把“卡努”往不同方向拉扯。每年才出來“溜達”一回的“卡努”哪見過這架勢,于是就有了“魔力轉圈圈”。
8月3日夜里到8月4日白天,副熱帶高壓終于想起自己還承擔著給“卡努”引路的職責,發生斷裂,進而南退,為“卡努”打開了轉向通道。
副熱帶高壓斷裂成西北和東南兩塊,西北部的高壓阻擋“卡努”繼續西進的步伐,東南部的高壓北側偏西氣流引導“卡努”向東偏北方向移動。
(三)
副熱帶高壓真的就是“卡努”背后的神秘力量嗎?它好端端的為什么會從帶狀變成環狀?又為什么會突然斷裂?
“副熱帶高壓往南發展時,赤道附近剛好有個赤道反氣旋,這也是一個高壓環流,兩者‘聯手’,把‘卡努’困在中間。”寧波市氣象臺高級工程師薛國強說。
“搞事情”的不只有赤道反氣旋。
薛國強說,北側的副熱帶高壓本身就處于減弱狀態,再加上西風槽影響,而且“足夠強大的臺風本身也會對副熱帶高壓產生擠壓作用”,最終導致副熱帶高壓斷裂。
“三足鼎立”的平衡局面一下被打破,其中,東南側副熱帶高壓的實力相對較強,占據主要引導地位,帶著“卡努”向東偏北方向轉向。
“卡努”的轉向點在東經124°附近。不過,這個轉向并不會像大家想象得那樣“向左轉”“向右轉”這么干脆利落,而是像汽車掉頭一樣,會有一個“減速”的過程,這也是預報中出現“原地少動”的原因。
薛國強說,其實,先西北行然后折向東北方向的臺風路徑是比較常見的,這主要是副熱帶高壓和西風槽接力作用的結果。
這次,“卡努”雖然也是東北轉向,但卻是南側副熱帶高壓作用的結果,還是相對少見的。
這次環狀副熱帶高壓演變,尤其是南側赤道反氣旋的加入,也是之前路徑預報大調整的原因之一。
雖然“卡努”轉向幾成定局,但大家還是要對它可能給我市帶來的風雨影響,尤其是大風影響,加強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