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從“濟民制藥”更名為“濟民醫療”的賣醫院上市醫服公司,又要出售一家醫院!并購
業績持續下滑
濟民醫療1.36億元出售醫院
前不久剛剛更名,業績億從上市醫藥企業轉型為醫療服務企業的對賭“濟民醫療”又有新動作了!
近日(6月9日),失敗上市濟民醫療發布公告稱,公司鑒于公司先前收購的賣醫院“鄆城新友誼醫院新友誼醫院”在業績承諾期滿后,實際累計扣非凈利潤總額低于承諾業績,并購公司要求業績承諾方邵品回購公司持有的業績億新友誼醫院84.49%股權,作價13596萬元。對賭
據此,失敗上市各方簽署了《股權回購協議》和《保證合同》,公司 本次交易完成后,賣醫院公司不再持有新友誼醫院股權。并購
簡單來說,業績億也就是出于“并購業績對賭失敗”等原因,濟民醫療決定以將近1.36億元的價格,要求原股東回購新友誼醫院84.49%股權。
公開資料顯示,鄆城新友誼醫院位于山東省菏澤市,是一所開放床位200張,集醫療、急診急救、婦幼保健、康復于一體的營利性二級綜合醫院。2018年4月,濟民醫療以約1.15億元的對價,受讓邵品所持有的新友誼醫院51%的股權。當時簽訂的業績對賭協議中,邵品承諾自2018年至2020年,新友誼醫院將分別完成1300萬元、2250萬元、2585萬元的業績。
但是好景不長,新友誼醫院的運營狀況并沒有想象中的那樣順利。2018年、2019年和2020年,新友誼醫院連續三年的扣非凈利潤總額均低于當年承諾的累計扣非凈利潤總額。受當地政策、營商環境、市場競爭、醫保結算款未能收回等多重因素疊加影響,2020年,更是計提商譽減值準備2310.48萬元。
“財聯社”有消息稱,根據此前業績補償約定,邵品須向濟民醫療補償其持有新友誼醫院15.51%股權及現金3.38億元,但由于邵品名下資產的情況,執行現金補償難度較大,濟民醫療故要求邵品回購公司持有股權,這樣可以將對公司傷害減到最小。
從某些角度上看,濟民醫療剝離新友誼醫院的決定,也可以視作公司降低經營風險、調整擴張戰略的一種選擇。
追求業績惹麻煩?
多家醫療機構“對賭”失敗
事實上,新友誼醫院并不是濟民醫療第一家因“業績對賭”失敗,最終選擇剝離的醫院。
2018年,濟民醫療以1.07億元收購51%的白水濟民醫院,也因未完成2018年承諾業績,被濟民醫療要求原股東回購公司所持目標公司60%股權,回購對價人民幣1.39億元。
而在濟民醫療之外,近幾年也有不少醫療機構出現了“業績對賭失敗”等問題,具體情況比濟民醫療更加“極端”。
例如2019年,巨虧24億的“民營醫院第一股”恒康醫療, 2015年以7.18億元溢價收購瓦房店第三醫院時,就曾定下過“三年對賭協議”,對賭協議要求這家醫院在被收購后的三年凈利潤分別達到9130萬元、1.0043億元、1.1047億元,是收購前凈利潤的3倍多。
但盲目追求業績的后果,就是瓦房店三院僅2019年一年的虧損額就達到了1.3億之高。
而此前因為“內斗”鬧得沸沸揚揚、多次提請罷免公司董事的創新醫療,其糾紛爆發的導火索之一,就是創新醫療旗下的齊齊哈爾建華醫院,連續兩年未能實現業績承諾:創新醫療2018年公司年報認為,建華醫院2018年僅實現扣非凈利潤1.15億元,完成業績對賭標準的84.79%,應返還公司2017年度現金紅利款44.97萬元。最終結果就是造成醫院院長、員工等多方不滿。
雖然也不是不存在不設業績承諾也經營得很好的醫院,但業績承諾在資本市場的并購中,也算是較為常見的現象,醫院 “嫁入”上市公司,提供擬購買資產的盈利預測報告,并與交易對方簽訂業績補償協議,其實屢見不鮮。
對于投資方來說,對賭為了最基本的資金安全。但隨著這幾年醫院“并購潮”的興起,以及醫療市場自身的復雜變化,醫院并購對賭失敗的案例多了起來,很多醫院融資合作都因業績不達標而告吹。
總而言之,醫院并購需要抓住風口,但更要對自身項目要盡量客觀的定位和認知,估值不能過高,不僅是投資的價格,也包括協議中附帶的各種條件。
畢竟醫療是個慢行業,醫院投資不能違背規律,要么不設業績對賭,要么合理謹慎地設置對賭協議,不能迫使醫院為了利益放棄醫療本質,增加自己的運營風險。
來源:民營院長俱樂部
本文由(張木寧)轉載自:網址https://mp.weixin.qq.com/s/eXRmsX8vZJzTzQCWS1yV9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