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標準意見稿要求小學教師掌握性教育方法
2011-12-14 10:20:00 評論: 字體大小 T T T昨天,教師教師教育部網站公布了幼兒園、標準小學及中學教師三大教師專業標準征求意見稿。意見育方在意見稿中,稿求提出無論是小學性教幼兒園、小學還是掌握中學教師,都要尊重學生的教師教師人格,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標準不能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意見育方中國學生在創造力上的稿求缺乏一直被詬病,此次意見稿將“培養學生好奇心”寫入了三個階段的小學性教教師標準。
教師專業化水平亟待提升
征求意見公告指出,掌握三個標準是教師教師國家對幼兒園、小學和中學合格教師專業素質的標準基本要求,同時,意見育方也將是教師培養、準入、培訓、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據,需要廣大教師共同參與、共同完善和共同實施,也需要全社會的支持和監督。
教育部師范教育司負責人指出,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教育改革的深入,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總體上還有些不適應。教師專業化水平亟待提升,教師職業吸引力亟待進一步增強,教師資源配置亟待改善,教師管理機制亟待完善。制定教師專業標準,明確教師專業素質要求,是健全教師管理制度的一項重要內容。
意見稿強調學生主體地位
該負責人指出,這套標準一個亮點是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求教師要尊重學生,關愛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為學生提供適宜的教育,促進每個學生主動、生動活潑地發展。
三個標準除了存在很多共性以外,還根據學生成長的不同階段、心智和身體成熟的不同程度,制定了個性化的要求。針對目前社會非常關注的性健康教育方面,在小學生教師專業標準提到:“小學教師要掌握對小學生進行青春期和性健康教育的知識和方法。”
教育部目前面向全國教師和社會各界人士征集意見建議,征集時間截止到2011年月30日。
作用
以標準為依據進行考核
如何讓標準真正落到實處,而不只是一紙空文?師范教育司指出,會通過四方面具體實施。
首先,作為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將教師專業標準作為幼兒園和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的基本依據,充分發揮教師專業標準引領和導向作用,深化教師教育改革,建立教師教育質量保障體系。
其次,作為開展教師教育的院校,要將教師專業標準作為幼兒園和中小學教師培養培訓的主要依據,完善中學教師培養培訓方案,科學設置教師教育課程,改革教育教學方式,加強教育實踐,提高教師培養培訓質量。
而幼兒園和中小學校要將教師專業標準作為教師管理的重要依據,制定教師專業發展規劃,完善教師崗位職責和考核評價制度,健全教師績效管理機制。
最后,作為教學主體,幼兒園和中小學校教師要將《專業標準》作為自身專業發展的基本依據,制定自我專業發展規劃,增強專業發展自覺性,主動參加教師培訓和自主研修,逐步提升專業發展水平。
解讀
亮點
學生安全須放在首位
【意見稿】
雖然三個標準是根據學生不同的成長階段制定的,但是在師德方面,具有很多的共同點,比如在“對待學生的態度和行為”部分,第一條全部都明確,要保護學生的生命安全,特別是在幼兒園和小學部分,更是提出了要將學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汶川地震
“范跑跑”丟下學生
范美忠曾是四川都江堰光亞學校一名語文老師,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時,他丟下學生,一個人跑出了教室。
5月22日,范美忠在天涯上發帖細致地描述了自己在地震時所做的一切以及過后的心路歷程,文中不乏這樣的言論:“我是一個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卻不是先人后己勇于犧牲自我的人!”“如果過于危險,我跟你們一起死亡沒有意義。”
“范跑跑”引發了一場全社會范圍內關于“師德”的討論。當年6月14日,范美忠被取消教師資格,隨后也被學校解聘。但是范美忠仍堅持自己的立場,稱自己不崇高,也不想崇高,但他并不認為自己無恥。
當年6月26日,教育部公布修改后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保護學生安全”首次被明確列入。
信任學生要尊重差異
【意見稿】
老師從幼兒園開始就要給學生信任與尊重。老師要“尊重學生人格,維護學生合法權益,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不諷刺、挖苦、歧視學生,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并且要“信任學生, 尊重個體差異,主動了解和滿足有益于學生身心發展的不同需求”。
【新聞事件】
西安一小學
差等生戴綠領巾
今年11月29日,陜西安康旬陽縣磨溝幼兒園園長、代課老師薛同霞,因小朋友不能完全背誦課文,便用火鉗將10個孩子的手燙傷,其中有兩個孩子燙傷最為嚴重,其余幾個孩子不同程度被燙傷。事后,園長稱,自己心情不好。
日常教育中,更為常見的是老師對學生的差別對待。今年10月,西安市未央區第一實驗小學為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發放了綠領巾。這引起了家長和部分孩子的不滿,認為這是一種歧視。但學校進一步解釋這一做法是為了“激勵上進,并非歧視”,他們也是借鑒的外地學校的做法。
自從綠領巾事件曝光后,各地區別對待學生的事件紛紛浮出水面,學校從校服、作業本等方面對學生進行人為的等級劃分。
強調培養學生好奇心
【意見稿】
在這一次公布的教師標準中,三個階段都強調要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在標準中還從教師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上做出了要求。幼兒園要強調游戲的引導作用。中小學階段則要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靈活運用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等教學方式。
【新聞事件】
江蘇高考
學生好奇心“露怯”
2008年,江蘇高考語文卷作文題是“好奇心”,但是名師卻指出,通過考生的作文發現,應試教育讓大部分學生失去了好奇心,好奇心恰恰成為他們的軟肋。
某媒體邀請了5名小學到大學不同階段的學生,請他們“下水”寫高考作文,并邀請到有多年高考閱卷經驗的評卷老師為他們的作文打分并加以評析。讓人意外的是,小學生的分數拿得最高。
南京第一中學特級教師孫芳茗在寫作學會的研討會中點評道:“在我看來,一些學生的作文好奇心、想象力好像有點空寂,這不是學生本身的問題,而是我們現代教育本身造成的,教育思想、教育方式包括教學的具體規定,嚴重地壓抑了學生,挫傷了學生。現實中的教育制度不讓學生去好奇,只讓學生做機械運動。”
小學階段加入性教育
【意見稿】
在小學生教師專業標準中提到,“小學教師要掌握對小學生進行青春期和性健康教育的知識和方法”。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高峽認為,與中學相比,小學教師在學生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儲備以及教育教學方法上還有待加強。
【新聞事件】
本市小學
引進性教育教材
首師大性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受北京市教委委托,編寫了北京市中小學學校性教育大綱(草案)。該大綱目前已經進入第二階段的試點,48所中小學參與了第二階段的實驗。隨著試點教材《成長的腳步》問世,卻引發了尺度的爭議,比如“我是從哪里來的”一課中加入了性交概念,每一頁教材都有與文字匹配的插圖。有家長反對:“對于孩子來說,這不就是黃色漫畫嗎?”
其實,對少年兒童進行性教育在今天已是“國際慣例”。英國法律規定,必須對5歲的兒童開始進行強制性性教育。瑞典從1942年開始對7歲以上的少年兒童進行性教育。
有觀點認為,在性教育方面缺的不僅是教材,還缺性教育老師。在專職老師不能到位時,不論性教材多么科學先進,性知識也得不到正確傳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