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手這臺華為Mate 60 Pro已經過去了幾天的所妥生生時間,心情也從從最初的協內享興奮,抑制不住的不息自豪,逐漸變回理性和平淡。觀使在多輪制裁以及芯片封鎖的用體驗分情況下,Mate 60 Pro的所妥生生發布的確是值得驕傲的,這是協內享一款意義非凡的產品。
不過我在仔細使用了這臺手機幾天之后,用體驗分還是所妥生生發現了一些問題,有些問題并不出在華為身上,協內享但是不息還有些問題是需要各位消費者權衡的,至少Mate 60 Pro并不是觀使一臺在它的價位下,可以推薦所有消費者無腦入手的用體驗分手機。
首先從握持手感上來說,華為Mate 60 Pro可能會勸退一部分人,手機的寬度來到了79毫米,比我們熟知的大板磚iPhone14 Pro Max還要寬一些,在日常的公交地鐵通勤時我基本上沒法單手使用這臺手機,也難怪這次手機自帶的保護殼變成了半包的設計,這臺手機戴上全包殼的寬度真的讓人難以想象,因此并不太適合手小的人。
好在華為通過機身邊緣的過度盡可能降低了這臺手機的頂手感覺,并且厚度不到9毫米,重量也要比iPhone14 Pro Max更輕一些,因此雙手使用的體驗還是能讓人接受的。
寬度增大的同時,Mate 60 Pro的屏幕也進一步擴大,這次拋棄了大曲面的設計,轉而在屏幕的四邊采用了3D打磨的工藝,華為把它叫做等深四曲面設計,可以讓使用時的邊緣或者底部滑動都更加順滑,彎曲的基本是屏幕邊框的區域,對顯示部分沒有任何影響,各位喜歡直屏的朋友們這下肯定高興了吧。
不過指紋依然是短焦識別的方案,位置非常低,在這么寬大的機身上使用真的有點不方便,好在華為一直耕耘的人臉結構光足夠好用。
這塊屏幕的顯示效果也沒有讓人失望,手動亮度可以上到600尼特,激發亮度也可以來到1000尼特以上,在戶外陽光下足夠看清屏幕,并且色準和觀感方面也是比較準確的類型,傾斜屏幕沒有明顯偏色的情況出現,高頻調光以及動態刷新率也都支持,是一塊素質十分優秀的國產屏幕。
全新的屏幕與后蓋構成了這次華為Mate 60 Pro的設計語言,背面在傳承中心對稱設計的同時,標志性的星環也正式回歸,而且與下面拼接處的弧線遙相呼應,是一個同心圓,看起來非常的協調。背面兩種材質的拼接在保證了金屬機身框架,提升強度的同時過度十分自然,在顏值上加分不少,讓人一看就知道這是Mate家族的機型,兼顧了實用性與辨識度。
說到處理器,具體的性能分析在網絡上已經滿天飛了,我主要講一下這段時間的日常使用感受。在應用流暢度上華為Mate 60 Pro是真的一點毛病都沒有,鴻蒙還是得和麒麟搭配才最合適,在全新系統和Soc的加持之下,Mate 60 Pro的交互與過度動畫可以用絲般順滑來形容,并且次鴻蒙4新引入的打斷動畫也真正做到了媲美蘋果的程度,讓整體的操作更加靈動,同時這次華為對高刷的調度也相當積極,這些要素加在一起讓Mate 60 Pro呈現出了極高的流暢度,要知道目前的麒麟還因為客觀原因沒有達到它的最佳狀態,但在日常使用的流暢度上,Mate 60 Pro穩居目前國產陣營的第一梯隊。
當然,在面對大型游戲時,目前有很多優化的空間,未來可期。比較值得說的是,華為對這顆自研處理器的散熱做的比較到位,并且主要的均熱板以及散熱銅箔都覆蓋在了屏幕一側,將熱量傳導向皮膚接觸更少的部分,非常機智,屏幕背面覆蓋的大面積散熱相信也是這次華為拋棄大曲面的一個原因。
看到這里,相信大家對這臺手機也已經有了比較直觀的印象,這臺手機的外在部分是有一定妥協的,正面沒有了辨識度拉滿的大曲面,三顆中置攝像頭的設計比較大膽,背面優化了星環的設計,在做工和質感上很出色,但是在外觀上缺少了以往Mate后蓋革新的那種視覺沖擊力,在周邊配置上也相對平淡了一些。內部令人激動的自研處理器以及各種國產原件,配合優化十分到位的鴻蒙系統,撐起了這次華為Mate 60 Pro的高端定位與流暢的使用體驗,輔以衛星通訊終端,玄武架構以及華為沉淀已久的品牌影響力為產品背書,消費者與市場再一次表達了對Mate 60 Pro的認可。
你如果問我這臺手機好用嗎?我覺得好用,這臺手機在日用體驗,續航,充電,功能性上沒有任何問題,而且得益于昆侖玻璃與金屬機身的運用,抗摔與耐用性相信會成為它最大的優點。
但影像、屏幕、揚聲器等等方面都都沒有像以前那樣做到極致,這些方面的遺憾也是讓我很快清醒過來的一部分原因。當然,我們之所以會用這么嚴格的標準去要求它,正是因為我們對這款產品抱有非常大的期待,希望它能夠更好。雖然很清楚在客觀上這臺手機的不足,但是在主觀上,生生不息是我們給Mate 60 Pro的評價,輕舟已過萬重山,雖然有遺憾,但未來有著無限的可能。后面我們也會進行更加詳細的測試,帶領大家深度了解這款Mate旗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