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子倫(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生)
田野調查如同一趟旅程,菲律當我在菲律賓田野期間的賓田補性經驗,讓我重新看待「田野」。野的與轉野互本篇文章想說明作為一個剛踏入菲律賓的進場機意研究者,在近一年田野的困境科間轉變,以及參與菲律賓家扶中心的外發家庭訪問中,意外發現田野互補性──亦即跨學科之間,同學從田野中提煉出不同面向,菲律相互補充不同的賓田補性觀點。
田野如同一場旅程
有些人從事「田野調查」就是野的與轉野互到那裡、蹲下來,進場機意但時間一到,困境科間就轉身離開。外發但對我來說,同學田野很難用「時間」定義,菲律反而更像是一個旅程。用旅程來形容的話,就能理解旅程的長短,不是由時間來決定,還有許多外在因素,例如預算、人脈以及自身背景。但不論如何,田野對於認識一個地方扮演重要的角色。
需要從事田野的學科相當廣泛,從人類學、地理學、社會學,乃至政治學之中地方派系的臥底研究,都可以展現田野對於該學科的價值。目前臺灣學界已經有不少與田野工作相關的書籍,尤其社會學與人類學視角出發更是不少,例如《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田野的技藝:自我、研究與知識建構》、《辶反田野:人類學異托邦故事集》。上述都是經驗豐富的學者描述田野的現象,並提供經驗與建議。然而,田野並不限於學術場域,各種工作都需要田野。因此,我想藉由我在菲律賓經驗,說明我在田野的過程與觀點轉變。
菲律賓田野的進場困境與轉機
我在菲律賓進行田野面臨了許多困境與轉機。當時進入菲律賓的田野身上背負著教師職責,使我能夠參與研究的田野時間有限。即便如此,在近一年的時間中我讓自己「慢慢來、不能急」。當強調慢慢認識菲律賓後,我要求自己一定要盡可能認識菲律賓的各種議題,尤其是政治、文化、歷史與大眾娛樂,如此才能跟菲律賓人對話、理解笑點、在乎什麼。
前三個月,我學習菲律賓語言、建立人脈,閱讀大量文獻以補足對田野的認識。然而,在一個全然陌生的地方,幾乎是重頭來過。時間有限之下,我必須蒐集有效的資訊,找到「對」的資料、有助於背景知識的書籍就相當重要。因為擁有好的背景基礎,才能夠讓我快速解讀田野現象,認識這裡的「默會知識」。
同時,我不斷思考如何融入社群及建立網絡。我發現融入社群依賴於本身既有的能力,我把它稱為在身體中的「田野基因」。我認為這種田野基因奠基於身上過往累積的能力,並在適當的機會轉成田野的優勢。例如,我擅長打籃球,能夠與菲律賓人一起打籃球,進而形成深厚的友誼。

從我的學科出發,我認為進入田野確實要帶著問題意識,但是不能富有心機地與每一個人打好關係;田野不是研究計畫書,而是隨著接觸不同的報導人,田野會有不同進展。
不可否認,田野時總是感到自己在單一作戰。由於少有相關研究領域的夥伴,如何耐得住寂寞,以及從田野找到自我價值就相當重要。過了三個月之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能在傳統市場以他加祿(Tagalog,菲律賓語之一)向在地人買東西。當我對當地語言有了掌握、自信,也讓我能夠走入原本不敢去的社區。而這一個轉機,也反映了我對於這地方的認識,也代表我成長了。
從田野發現不同學科間的「田野互補性」
自從我整理菲律賓的社區到國家歷史地理背景後,我以為這些資料僅能使用於人文地理學之中。然而,當我再次踏入菲律賓時,透過跟菲律賓家扶中心的互動,發現田野具有跨學科互補的性質。
2020年2月,我前往位於曼達盧永市(Mandaluyong City,以下以英文稱之)的菲律賓家扶中心。Mandaluyong City中,有一個著名的貧窮社區──Addition Hills,因為鄰近精神病院而長期備受歧視的社區。該社區是Mandaluyong City人口數最高的社區,約有十萬人口,占Mandaluyong City有25%的人口數。然而,該社區平均收入卻是最低的。因此,菲律賓家扶中心選定了這個區域,協助Addition Hills貧窮社區,例如孩童的認養、社區供餐系統與社區安全網。然而,菲律賓家扶中心僅擁有四位菲律賓籍與兩名臺灣專員進行社區協助。面對人力有限的條件下,菲律賓家扶中心必須透過足夠的田野才能對癥下藥。

我跟著菲律賓家扶中心專員走入社區家庭,以了解他們如何建立關係、設定扶助目標。在家訪的過程,看到有些家庭訴說自己貧困的處境、有些則是無力養育四、五個孩子。專員們透過實地走入現場,藉由面對面建立關係,從中理出如何協助社區的藍圖。而我從社工的田野場域之中,從微觀、個人生命經驗到家庭現況,理解貧窮的樣貌為何。
回到菲律賓家扶中心之後,我與從事社區工作的專員們出現對話的契機。由於他們想要更宏觀的認識馬尼拉這座城市,於是我將我的田野經驗分享給菲律賓家扶中心,提供了社區工作者,對於這座城市政治經濟的解釋。藉由人文地理學的視角,能夠讓社工師們理解社區如何形成貧窮。例如,藉由縱軸的史觀與空間歷程,說明當今馬尼拉是如何產生貧富差距。此時,從人文地理的視角理解貧窮的由來與發展歷程,有助於菲律賓社區工作者認識社區的背景、評估個案的條件。
因此,田野不僅是具有跨學科性質,也能讓不同學科在足夠的溝通之下,能達到「田野互補性」。菲律賓家扶中心的社工師、專員們,透過田野理解案主的情況,也藉由人文地理學的視角,認識案主如何在這座城市之中持續性地維持貧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