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經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清照問題。李清照的李清《聲聲慢》中的意象,李清照聲聲慢意象賞析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聲聲聲聲
1、慢中慢意李清照詩詞賞析——醉花陰 醉花陰(重陽)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醉花陰,詞牌名.初見于毛滂《東堂詞》,詞中有“人在翠陰中,欲覓殘春,春在屏風曲.勸君對客 杯須覆”,詞牌取義于此.雙調五十二字,上下闋各五句,三仄韻. 曲牌名.北曲入黃鐘呂,共八句,前五句系詞牌的象李象賞析上闋,略有變化.一般用作黃鐘套曲的第一曲. 本詞為節令抒懷之作.時逢重陽,作者通過獨守閨房,寂寞抒懷,及把酒黃昏,賞花東籬等諸多真實 的生活場景,表達了于佳節思親的人之常情.然而也是這最為生活化的描寫,造就了千古名句:“莫道不 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以花擬人,以景托情,情真意切,意趣峰奇,思意絕美,為后世所贊. 集評: 易安以《重陽·醉花陰》詞函致明誠.明誠嘆賞,自愧弗逮,務欲勝之.一切謝客,忘食忘寢者三日 夜,得五十闋,雜易安作,以示友人陸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絕佳.”明誠詰之.曰:“莫 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政易安作也(《瑯寰記》卷中引《外傳》). 寫景貴淡遠有神,勿墮而奇情;言情貴蘊藉,勿浸而淫褻.“曉風殘月”、“衰莫微云”,寫景之善 者也;“紅雨飛愁”、清照“黃花比瘦”,言情之善者也(《論詞隨筆》). 詞之用字,務在精擇:腐者、李清啞者、聲聲聲聲笨者、慢中慢意弱者、象李象賞析粗俗者、清照生硬者、詞中所未經見者,皆不可用,而 葉韻字尤宜留意.古人名句,末字必清雋響亮,如“人比黃花瘦”之“瘦”字,“紅杏枝頭春意鬧”之“ 鬧”字,皆是,然有同此字而用之善不善,則存乎其人之意與筆(《論詞隨毛》). 無一字不秀雅.深情苦調,元人詞曲往往宗之(《云韶集》). 此闋為李易安早期代表詞作之一.以“重陽”為題,抒節令思親之情. 首先我們看到,這道詞寫的是重陽,既為農歷九月九日,已到秋之時令,白晝應是越來越短,這里首 句卻是“薄霧濃云愁永晝”,何來“永晝”之說?顯然這是作者自身的一種心理感知,于心理上說,時間 對于快樂與痛苦的心境是分別具有相對意義的,樂而忘時,愁而步艱.作者正是對“薄霧濃云”特別敏感 ,以心愁之,心緒凝結,不得舒暢,當然就自以為是“永晝”之愁了.而這一切皆源于兩地分別的相思之 苦. “瑞腦銷金獸”,瑞腦,即龍腦,瑞龍腦,一種名貴的香料,金獸者,指獸形的香爐.“淡煙爐中起 ,裊裊浮清室”作者感懷之時,枯座房中,對著“金獸”出神.爐上輕煙正如心頭情思,悠悠無盡.瑞腦 雖有盡時,時光亦有老時,唯孤寂苦悶之情思難了難終,有之增而無之減,更勿言排遣. 首兩句,一句言外,一句言內.云煙霧氣相溶相合,情景相交,整篇詞作就在這種陰郁迷離的氛圍中 鋪展開來.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雖是夜晚,卻又是輾轉反側,不能成眠,秋意寒思透過帷帳 侵入不眠人肌膚.好一句“涼初透”,秋寒、心冷,字字點睛,意氣滿紙.重陽日,本為賞菊登高之佳節 ,當是味意盎然.無奈何,親人不在身旁,一個“又”字惶恐、憂怨、無奈,道盡心中離愁別恨. “東籬把酒黃昏后”,“東籬”出自陶淵明《飲酒》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潛之意,悠 然自在,超脫化外.而作者酒在飲,花在賞,卻是應景聊復,借酒澆愁之態,奈何愁上添愁,更對日落昏 老的蒼涼暮景.怎不惹人傷懷悲愁. 北宋詩人林逋詠梅名句有“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這里以暗香指梅花.而易安詞中“有 暗香盈香”的“暗香”代指菊花,菊花經霜不落,傲骨迎風,風格近梅花,指標作者意趣脫俗,胸懷高潔 . 尾句“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為全篇高潮,“莫道不銷魂”破空而出,道破多少含之 無露的情感,是人性無可壓抑的真實情感的爆發.用江郎《別賦》:“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的“銷 魂”二字,點出種種愁苦皆源自離別之痛.用于尾句,如燈啟航、如鐘醒目.尾句雙重否定的語氣仿佛不 是出自詞中女主人公之口,倒更像是在旁為之動情感傷的第三者.這種書寫作角度的改變,正是易安行文 大膽出奇、峰巒突起的獨特魅力.作者超越了詞中的那個小我,對自滿懷同情,以“莫道不銷魂”感慨之 .更指點讀者“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樣作者的情感通過第三者語氣的渲泄,這種自我反觀,將愁苦 對象具體對象化,加以觀照和呤味.可謂情境深沉,掠人心魄. 宋詞人程垓《攤破江城子》曾將人與梅花比擬,“人瘦也,比梅花,瘦幾分”似有神韻.唐司空圖《 詩品·典雅》“落花無言,人淡于菊”易安之“人比黃花瘦”似更勝一籌. 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賞析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殘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 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 愁字了得! 宋欽宗靖康二年(公元一一二七年)夏五月,徽宗、欽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夫婿趙明誠于是年三月,奔母喪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載書十五車,前來會合.明誠家在青州,有書冊十余屋,因兵變被焚,家破國亡,不幸至此.建炎三年(公元一一二九年)八月,趙明誠因病去世,時清照四十六歲.金兵入侵浙東、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隨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東,飽嘗流離顛沛之苦.避難奔走,所有庋藏喪失殆盡. 紹興二年(公元一一三二年),清照再嫁張汝舟,遇人不淑,旋即離異.清照無兒女,晚年孑然一身,寄人籬下,孤寂而死. 亡國之恨,喪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頭,無法排遣,她和著血淚寫下了千古絕唱的《聲聲慢》. 《聲聲慢》詞,就是李清照身經上述國破、家亡、夫死、遇人不淑等不幸遭遇,以及顛沛流離、孤苦無告的反映.全詞透過殘秋景象層層的描述,以表現作者離亂的苦楚,和憂患余生的悲哀.通篇純用白描,層層鋪寫,滿紙嗚咽.詞評家評為「千古創格」、「絕世奇文」,堪稱抒情寫意的佳作.總結前人研究. 《聲聲慢》之美妙,大抵有四點: (一)迭字運用,創意出奇 首句連下七組迭字,包含恍惚、寂寞、悲傷三層遞進的意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盤之妙.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曾申說其婉妙:「中心無定,如有所失,故曰『尋尋覓覓』.房櫳寂靜,空床無人,故曰『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六字,更深一層,寫孤獨之苦況,愈難為懷.」 ) 下半闋又用「點點滴滴」兩組迭字,贏得歷代讀者無比贊嘆.有認為創意出奇者,有認為情景婉絕者.或以為工于鍛煉,出奇勝格;或以為造句新警,絕世奇文;或推崇其「以故為新,以俗為雅」;或以為公孫大娘舞劍器手,或以為有大珠小珠落玉盤之妙.其中,傅庚生《中國文學欣賞舉隅》的論說,最能傳其美妙:「此十四字之妙:妙在迭字,一也,妙在有層次;二也,妙在曲盡思婦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尋尋』;尋尋之未見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覓覓』;覓者,尋而又細察之也.覓覓之終未有得,是良人真個去矣,閨闥之內,漸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內也.繼而『清清』,清清,內也,非復外矣.又繼之以『凄凄』,冷清漸蹙而凝于心.又繼之以『慘慘』,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終之以『戚戚』也,則腸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寫來,自疑而信,由淺入深,何等層次,幾多細膩!不然,將求迭字之巧,必貽堆砌之譏,一涉堆砌,則迭字不足云巧矣.故覓覓不可改在尋尋之上,冷冷不可移植清清之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且也,此等心情,惟女兒能有之,此等筆墨,惟女兒能出之.」 (二)敘寫傷感,層次分明 整闋詞,總共可分三節九個層次.「尋尋覓覓」以下七組迭字是第一節.這一節可分三個層次:「尋尋覓覓」,敘寫恍恍惚惚,若有所失的精神狀態,這是第一個層次.這個遺失的東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太平生活,也可能是與趙明誠間的幸福與愛情,更有可能是鐘愛一生的書畫金石;總之,是她十分喜愛的東西,如今不復存在,所以她要「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敘寫外在環境的寂寞;「凄凄慘慘戚戚」,轉寫內在的心理狀態分別為第二、第三個層次,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將歷經喪亂、家破、夫亡之身世,飄零、孤寂、不幸的遭遇,細致表出. 自「乍暖還寒時候」到「卻是舊時相識」,是第二節.上節七組迭字,總言心情的悲傷;這一節承上申說可傷的情景,也分為三層:「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是第一層,寫氣候冷暖不定之可傷.「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為第二層,言淡酒不敵晚風之可傷.「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寫雁聲過耳之可傷,為第三層.換頭三句,仍分三層,渲染可傷的情事:「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寫懶摘黃花之可傷,為第一層.「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寫日長難熬之可傷,為第二層.「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寫雨滴梧桐的凄涼傷感,為第三層.從各種不同的層面,就悲傷心情作渲染揮灑,是借鏡辭賦的寫作手法.「以賦為詞」,北宋詞人周邦彥最為專擅;李清照亦長于寫賦,故也能借鏡賦法填詞. 至于末句「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則總結前面三節六層可傷之事.前文蓄勢厚實,故此處總結順理成章. 上闋「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是透過十月小陽春的冷暖無常,轉寫為憂愁傷神傷身.凸顯結果,就可以省略原因,而且曲折有味.「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是寫她藉酒澆愁,而又憂愁難遣.「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透過北雁南飛,曲寫家破夫亡、漂泊南方的悲苦.下闋「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菊花的枯槁憔悴,愁損容顏,正是李清照不幸遭遇的現實寫照.「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是愁苦已極,度日如年的反映.「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梧桐葉落,細雨黃昏,更添愁思.用「兼」字、「細」字,細膩道出愁人的苦悶:「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訴諸聽覺,象征諸般苦難對作者的摧殘.「點點滴滴」四迭字的運用,活現了細雨的連密不斷,愁苦的絡繹不絕.總之,全詞藉景抒情,運景入情:透過冷冷清清,乍暖還寒,晚來風急、雁過、滿地黃花、梧桐細雨諸景象,以表現孤寂、凄涼、悲傷、哀愁的心境.如怨、如慕、如泣、如訴,讀之使人動容. (四)以聲摹情,展現樂章之美 詞調取名《聲聲慢》,聲調上也因此特別講究,用了不少雙聲疊韻字,如將息,傷心,黃花,憔悴,更兼,黃昏,點滴,都是雙聲;冷清,暖還寒,盞淡,得黑,都是疊韻. 夏承燾《唐宋詞欣賞》曾稱:「《聲聲慢》是李清照詞中特別講究聲調的一首名作.」李清照作詞主張分辨五音.夏先生曾提出全詞多用齒聲字(齒音)及舌聲字(舌音):《聲聲慢》用舌聲的共十六字:淡、敵他、地、堆、獨、得、桐、到、點點滴滴、第、得.用齒聲的四十一字:尋尋、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時、最、將、息、三、盞、酒、怎、正、傷、心、是、時、相、識、積、憔悴損、誰、守、窗、自、怎生、細、這次、怎、愁、字.全調九十七字,而這兩聲卻多至五十七字,占半數以上;尤其是末了幾句:「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二十多字里舌齒兩聲交加重疊,這應是有意用嚙齒叮嚀的口吻,來表達自己憂郁苦悶的心情.不但讀來明白如話,聽來也有明顯的聲調美,充分表現樂章的特色.這可見她藝術手法的高強,也可見她創作的大膽.宋人只驚奇她開頭敢用十四個重疊字,還不曾注意到它全首聲調的美妙.(夏承燾《李清照詞的藝術特色》) 另外,還以雙聲迭韻字的運用,來增強抒情效果.雙聲字如將息、傷心、黃花、憔悴、更兼、黃昏、點滴;迭韻字如冷清、暖還寒、盞淡、得黑.將詞之為音樂文學的特質,發揮無遺.。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